傍晚的台北捷運,車廂內擠滿了結束假期活動返家的人潮。人們低頭滑手機、閉目養神,或是戴著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在這片安靜的喧囂中,一道清晰響亮的聲音格外突出,一位老太太,滔滔不絕地講話,語速快而連貫,像是長久積壓的話語,終於找到了出口。
她穿著附有帽子的黑色羽絨衣,手裡提著幾樣日用品,彷彿剛從市場或便利商店回家。她談論著各種議題,從空氣品質、拼經濟、長照、退休金,一路說到宗教信仰、交通安全、選舉罷免,甚至還夾雜著幾個人名與親友之間的相處情形。
一開始,我以為她戴著藍牙耳機在講電話,後來才發現她是在自言自語。
她說自己像遊民,只是有房子住;她說自己被欺負,沒有對等的對待,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她的語氣堅定,話語中充滿不滿與失落,然而,車廂內的其他人依舊沉默,沒有回應。
但那真的是冷漠嗎?
沉默,不一定是忽視
車廂內,唯一不斷響起的另一道聲音,是一個開心的小男孩,他正興奮地向父親分享著今天活動的趣事。小男孩的語氣輕快,父親時不時溫柔地回應,點頭、微笑,專注地聆聽。這段親子對話,洋溢著溫暖與關懷,與老太太的獨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老太太的話語同樣響亮,卻沒有人回應。她的聲音彷彿漂浮在空氣中,無處安放。
但或許,車廂內的乘客並非全然無視,而是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在公共場合,面對一個不停自言自語的人,許多人會選擇迴避,或是裝作沒聽見。不是因為冷漠,而是因為不確定該怎麼做。他們害怕回應後,會觸及對方的情緒爆發點,或是進入一場無法預測的對話。因此,他們低頭、轉頭,默默地聽著,但選擇不打破這層界線。
當城市的聲音變得單向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社會,對老人的關懷是否足夠?
在一座高齡化的城市裡,許多長者或許和這位老太太一樣,內心有許多話想說,卻找不到傾聽的對象。他們的聲音,被城市的節奏淹沒,被社會的標籤邊緣化。當他們的對話變成單向的獨白,當我們習慣了視而不見,這些聲音最終會消失在生活的背景噪音中。
我也是選擇沉默的人之一。當下,我沒有開口,也沒有回應她。但我選擇寫下這篇文章,記錄她的聲音,讓它不只是短暫的回音,而能在某個角落被聽見。
在這座步調飛快的城市裡,我們是否能為這些獨自承受孤獨與困苦的長者,多提供一些溫暖與陪伴?或許,傾聽,就是最簡單的開始。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