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ck Mobility Level 1學習筆記

Stick Mobility Level 1學習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核心概念

  • 何謂 Mobility (活動度)?
    • Mobility 不僅僅是柔軟度,而是「移動的能力」。它結合了柔軟度、力量和運動控制。
    • 包含靜態伸展、動態伸展、等長伸展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 (PNF)。
  • Stick Mobility 原則
  1. 槓桿與穩定性(Leverage and Stability):利用棍棒創造槓桿,增加運動範圍並穩定關節。
  2. 反饋(Feedback):棍棒提供視覺和動覺反饋,增強學習和身體意識。
  3. 輻射(Irradiation):用力收縮肌肉時激活周圍肌肉,增強整體力量。
  4. 等長收縮(Isometrics):通過靜態、屈服和克服三種類型的等長訓練增強力量和行動力。
等長訓練(Isometrics)的優勢
A.高效性:6秒等長收縮等於多次動態收縮的效果。
B.安全性:可在任何地點進行,適合各類人群。
C.益處:增強力量、穩定性、骨密度,減少受傷風險,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5.協調(Coordination):通過棍棒增強神經反饋和肌肉協同,提升運動效率。

行動力公式

“關節運動範圍 + 關節穩定性 + 神經肌肉控制 = 行動力”

  • 關節需具備靈活性和穩定性,並由神經肌肉系統有效控制。
  • 主動柔韌性比被動柔韌性更關鍵於性能和傷害預防。

Stick Mobility 技巧與練習

  • 棍子的定位: 使用時鐘系統 (Clock System) 引導棍子的位置。
  • 棍子的長度:身高低於 5'10" (約 178 公分):建議使用 6ft + 6ft + 4ft 的組合。

身高 5'10" 以上:建議使用 7ft + 7ft + 5ft 的組合。

  • 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s):課程詳細介紹了足踝、髖部、肩部的多種棍子輔助鬆動術。
    • 例如:雙棍足踝鬆動術 (Double Stick Foot and Ankle Mobilizations),單棍正額面足踝鬆動術 (Single Stick - Frontal),單棍橫切面足踝鬆動術 (Single Stick - Transverse)。
  • 站立髖部訓練 (Standing Hip Drills):強調在站立姿勢下訓練髖部的重要性,改善步行和跑步效率。
    • 例如:雙棍髖部伸展 (Double Stick Hip Splits),棍子輕觸 (Stick Taps),棍子滑動 (Stick Slides),維特魯威人 (Vitruvian Man) 等。
  • 猴子吊 (Monkey Hangs):透過懸吊和攀爬,改善肩部健康和握力。
    • 各種形式的猴子吊練習,包括:全跪姿猴子吊 (Full Kneeling Monkey Hang),分腿站姿猴子吊 (Split Stance Monkey Hang),半跪姿猴子吊 (Half Kneeling Monkey Hang)。
  • 90/90 髖部訓練 (90/90 Hip Drills):改善髖部的活動度和力量。
    • 包含準備階段、強化階段和站姿下的退階版本。
  • Dunphy 深蹲 (Dunphy Squat):著重近端穩定性對遠端活動度的影響,並強調前負重深蹲 (Front loaded squats) 的實用性。
    • 允許膝蓋超過腳尖。
  • 伸展階段 (Stretching Phase):手冊提供多種棍子輔助伸展,包含腿後肌伸展 (Standing Hamstring Stretch),鴿式伸展 (Pigeon Pose),忍者流 (Ninja Flow),甩尾 (Slap Shot),側弓箭步 (Lateral Bow and Arrow) 等。
  • 手臂線條 - 肩膀複合訓練 (Arm Line - Shoulder Complex):包含肩部的正額面啟動、肩胛骨滑動、手腕活動等練習。

訓練要點

  • 輻射 (Irradiation) 的重要性: 透過激活腹部、臀部和握力等「神經發電機」,增強全身力量。
  • 等長訓練的多樣性: 靜態、讓步和克服收縮的應用,提升力量和控制。
  • 在不同平面上移動: 訓練應包含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上的動作,以提高功能性。
  • 近端穩定性: 強調核心穩定性對肢體力量和運動表現的影響。
  • 重視呼吸
  • 活動度訓練時避免代償
內容總結
stick mobility leve1
0
/5
avatar-img
Aaron閱讀筆記
2會員
57內容數
本身是營養師也兼職健身教練,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用AI整理重點幫助自己閱讀,這裡當作閱讀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aron閱讀筆記 的其他內容
本文解說肱二頭肌的解剖構造、功能、常見激痛點、症狀及誘發因子。 肱二頭肌橫跨肩關節、肘關節及近端橈尺關節,由長頭和短頭組成,功能包含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後及肩關節屈曲等。激痛點常見於肌腹中央及長頭肌腱靠近肩峰下通道處,可能引發肩前側疼痛,甚至延伸至肩胛上區及肘前區。
碳酸氫鈉 (NaHCO₃) 和檸檬酸鈉 (Na₃C₆H₅O₇) 是運動員常用的補充劑,能緩衝乳酸堆積,提升短時間高強度運動表現。本文探討其作用機制、潛在益處、使用建議及注意事項,並根據研究結論,說明如何有效利用這兩種物質,提升運動表現。
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是位於上臂深層的小肌肉,它在肩關節的活動和穩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將詳細解剖喙肱肌的位置、構造、功能、以及常見的激痛點與症狀,並說明可能誘發疼痛的動作以及其成因。
本文解說肱二頭肌的解剖構造、功能、常見激痛點、症狀及誘發因子。 肱二頭肌橫跨肩關節、肘關節及近端橈尺關節,由長頭和短頭組成,功能包含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後及肩關節屈曲等。激痛點常見於肌腹中央及長頭肌腱靠近肩峰下通道處,可能引發肩前側疼痛,甚至延伸至肩胛上區及肘前區。
碳酸氫鈉 (NaHCO₃) 和檸檬酸鈉 (Na₃C₆H₅O₇) 是運動員常用的補充劑,能緩衝乳酸堆積,提升短時間高強度運動表現。本文探討其作用機制、潛在益處、使用建議及注意事項,並根據研究結論,說明如何有效利用這兩種物質,提升運動表現。
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是位於上臂深層的小肌肉,它在肩關節的活動和穩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將詳細解剖喙肱肌的位置、構造、功能、以及常見的激痛點與症狀,並說明可能誘發疼痛的動作以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