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記憶與歷史的枷鎖—從華茲華斯到 22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光影彼端:歡樂與肅穆的對比


228 假期的前一天,我走進了 228 公園。 空氣中帶著些許濕氣,有人獨坐在長椅上,看著眼前的景色,享受片刻的寧靜。而不遠處,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嘻笑,聲音此起彼落,為公園增添了活力。幾位長者圍坐在樹蔭下閒聊,談笑聲與孩子的嬉鬧交錯,使這片空間顯得格外熱鬧。


這一天的 228 公園,與它平日的寧靜氣息似乎有些不同,除了歡樂、輕鬆、充滿生活感之外,還多了一絲莊重的氛圍。或許是即將到來的紀念日,也或許是這片土地所承載的歷史,使得某些角落顯得格外沈穩而安靜。


然而,當我逐漸走近紀念碑時,這種氛圍開始轉變。四周的喧囂彷彿被隔絕在外,這片空間變得沈靜肅穆。沒有孩子的笑聲,沒有交談的熱絡,只有幾位民眾安靜地站在碑文前閱讀,有人低頭沉思,有人手持鮮花,靜靜地放在碑前。這裡,與公園的其他區域,彷彿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在紀念碑的旁邊,舞台已經架設完成,活動布幕掛在臨時搭建的鐵架上,上面寫著:「光影彼端—228 事件 78 週年紀念日系列活動」。在 228 當天,這裡將響起音樂,為這片土地帶來另一種悼念的方式。


raw-image


這時,我注意到了一個畫面,一位女士獨自站在碑前,靜靜地閱讀著碑文。而不遠處,幾位外國遊客則在紀念碑前擺姿勢合影。


raw-image
raw-image


這兩個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是一段需要沈思與悼念的歷史。

而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或許只是公園內一座特殊的建築,一個適合拍照的背景。


這個畫面讓我不禁思考,歷史的意義,是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會感受到?還是它應該被更多人理解?


從詩歌到歷史:自由的枷鎖


228假期清晨,我讀到了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 的詩—《早春所作》(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這首詩用寧靜的春日景象描繪大自然的和諧,然而詩人卻寫道:


To her fair works did Nature link,

The human soul that through me ran;

And much it grieved my heart to think,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大自然透過美麗的創造,連結了我內心的人性,

但我深感悲哀,想到人類對自己所做的事情。)


華茲華斯感嘆大自然的美好與人類社會的殘酷之間的對比。


而這讓我聯想到盧梭 (Rousseau) 的那句話:


Man is born free, but is everywhere in chains.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相信,人類本應享有自由,然而社會的制度、權力結構與歷史發展,卻讓自由成為了一種奢侈。而這句話,對於那些曾為自由付出代價的人們來說,尤其沉重。而這讓我想到 228 事件,一個與「自由的代價」緊密相連的歷史記憶。


歷史的記憶—228 事件與紀念碑


1947 年 2 月 28 日,台灣歷史上的轉捩點。當時的台灣社會因戰後經濟狀況惡化,政府施政不善,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高漲。一起查緝私菸的衝突事件,點燃了長期累積的不滿,進而引發全台範圍的抗議行動。然而,當局以武力鎮壓,造成大量傷亡。


如今,在 228 公園,這場歷史被紀念著,但人們對它的理解卻不盡相同。有人靜默悼念,有人駐足閱讀紀念碑文,但也有人僅僅將它當作景點,拍張照片後便離開。


這讓我思考,歷史該如何被記憶?它該如何被傳遞?


在許多國際紀念場所,如德國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都設有多語言解說,讓世界各地的人能理解當地的歷史創傷。而台灣,是否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歷史的重量與當代的自由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自由的價值,應該如何被記住?這讓我想到朱振南先生的一件書法作品—「自由、平等、博愛」。


raw-image
raw-image


這幅書法作品是在 2023 年7月14日法國在台協會舉辦的法國國慶酒會展出的,我當時也在現場。當時的氣氛與今天截然不同,在法國國慶酒會的舞台上,這三個字代表著一種慶祝,是對民主與自由的頌揚。但今天,當我重新看到這張照片時,卻覺得這三個字在 228 的背景下,顯得沉重。


同樣是「自由、平等、博愛」,但它可以是一場慶典,也可以是一場悲劇的註腳。


自由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無數人用生命爭取而來的。當我站在 228 紀念碑前,回憶著 2023 年法國國慶日的場景,我發現這三個字不只是書法作品上的字句,而是歷史的一種見證,一種跨越國界的信念。


自由的記憶,應該如何延續?


今天,我們如何記住這段歷史?

透過紀念碑?但當它變成一個「拍照景點」,是否仍能傳遞它真正的意義?

透過教育與討論?但若沒有更多的國際理解,它是否仍然只是局限於台灣自身的記憶?

如果這裡的紀念碑文有英文版,是否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場對自由的追尋?


我曾經在 228 公園拍過這樣的一個畫面,幾位外國遊客圍坐在紀念碑前,專心聆聽一位英語導覽員的解說。他們沒有急著拍照,而是透過解說員的話語,理解這座紀念碑背後的歷史。我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幕,心裡浮現一個問題:這是否是一種更有效的歷史傳遞方式?

raw-image


除了設置英文碑文之外,是否可以更積極推動歷史導覽,讓國際遊客真正理解 228 事件,而不只是走馬看花地參觀? 這場歷史不只是台灣內部的記憶,它與人類社會對自由的追尋息息相關,而讓更多人理解,或許正是歷史紀念的意義所在。


自由的價值,不應該只是歷史的過去式,而應該是不斷被實踐的現在式。當朱振南的「自由、平等、博愛」被書寫出來,它不只是紀念一場革命,而是提醒我們—自由,仍然需要被守護,被記憶,被理解。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84會員
132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真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2025/04/19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2025/04/12
從《田園交響曲》的清晨到音樂廳裡的靜默時刻,從小提琴的呢喃到 New Age 的情緒流動,我的成長被一首首旋律悄悄塑形。那些聲音沒有教我理論,卻教我如何感受,如何靜下來,如何成為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12
從《田園交響曲》的清晨到音樂廳裡的靜默時刻,從小提琴的呢喃到 New Age 的情緒流動,我的成長被一首首旋律悄悄塑形。那些聲音沒有教我理論,卻教我如何感受,如何靜下來,如何成為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04
高中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珍惜現在還住在家裡的時光。」 多年後的清明節,我忽然想起她說話時的語氣與眼神,也想起那些逐漸遠離的日常,那些我們以為來日方長的,往往在回頭時才懂得珍惜。 這是一篇關於記憶、親情與成長的文字,也是一封,寫給「那時的我們」的心裡信。
Thumbnail
2025/04/04
高中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珍惜現在還住在家裡的時光。」 多年後的清明節,我忽然想起她說話時的語氣與眼神,也想起那些逐漸遠離的日常,那些我們以為來日方長的,往往在回頭時才懂得珍惜。 這是一篇關於記憶、親情與成長的文字,也是一封,寫給「那時的我們」的心裡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28 假期前一天,走進 228 公園。 在紀念碑的旁邊,舞台已經架設完成,一旁的布幕上寫著:「光影彼端—228 事件 78 週年紀念日系列活動」。在 228 當天,這裡會響起音樂,為這片土地帶來另一種悼念方式。 讓我思考:歷史的意義,是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會感受到?還是它應該被更多人理解?
Thumbnail
228 假期前一天,走進 228 公園。 在紀念碑的旁邊,舞台已經架設完成,一旁的布幕上寫著:「光影彼端—228 事件 78 週年紀念日系列活動」。在 228 當天,這裡會響起音樂,為這片土地帶來另一種悼念方式。 讓我思考:歷史的意義,是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會感受到?還是它應該被更多人理解?
Thumbnail
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 台北中正228和平公園是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的地方,許多畫家都曾在這裡找到創作的靈感。這個公園不僅是許多人畫畫的地點,更是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和故事。我每次來到這裡,都忍不住拿起畫筆,試圖捕捉這裡的獨特氛圍。 拱橋和後面的涼亭 這次我選擇了一個特別的位置,坐在公園的一角,眼
Thumbnail
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 台北中正228和平公園是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的地方,許多畫家都曾在這裡找到創作的靈感。這個公園不僅是許多人畫畫的地點,更是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和故事。我每次來到這裡,都忍不住拿起畫筆,試圖捕捉這裡的獨特氛圍。 拱橋和後面的涼亭 這次我選擇了一個特別的位置,坐在公園的一角,眼
Thumbnail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看 中正紀念堂展覽丨《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丨橄欖樹丨一條日光大道丨歡顏丨不要告別丨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時,就有預告之後這個特展會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而這個地點剛好就在高雄捷運橘線的路線上,因為還沒去過,加上炎炎夏日可以安排室內行程,而且很適合利用半
Thumbnail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看 中正紀念堂展覽丨《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丨橄欖樹丨一條日光大道丨歡顏丨不要告別丨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時,就有預告之後這個特展會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而這個地點剛好就在高雄捷運橘線的路線上,因為還沒去過,加上炎炎夏日可以安排室內行程,而且很適合利用半
Thumbnail
5 月 19 日當天,和之前實習單位一起到景美國家人權博物館參與市集。 上個禮拜畢業,結束為期 12 週的實習。 現場單位滿多「熟面孔」,曾在去年 11 月青島東路的人權辦桌,或是今年 228 的共生音樂節有交流過,例如黑熊學院、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和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等等。 1949 年
Thumbnail
5 月 19 日當天,和之前實習單位一起到景美國家人權博物館參與市集。 上個禮拜畢業,結束為期 12 週的實習。 現場單位滿多「熟面孔」,曾在去年 11 月青島東路的人權辦桌,或是今年 228 的共生音樂節有交流過,例如黑熊學院、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和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等等。 1949 年
Thumbnail
華筵席上杯中物 山溜穿石釀酒屋 一觴一詠說詩賦 九轉功成文創築 一五〇年印象錄 四時充美藝文舞 又到了補班日,原本過年期間內想來瞧瞧的展,因為害怕過多的人潮硬是作罷。嘿嘿,千載難逢的機會來囉!大家都在上班上課,咱們就來趣印象派^_^。 怎麼去呢?表姐問。我說就給它谷哥妹一下,嗯…「307」有到,不過
Thumbnail
華筵席上杯中物 山溜穿石釀酒屋 一觴一詠說詩賦 九轉功成文創築 一五〇年印象錄 四時充美藝文舞 又到了補班日,原本過年期間內想來瞧瞧的展,因為害怕過多的人潮硬是作罷。嘿嘿,千載難逢的機會來囉!大家都在上班上課,咱們就來趣印象派^_^。 怎麼去呢?表姐問。我說就給它谷哥妹一下,嗯…「307」有到,不過
Thumbnail
年假期間我再次來到熟悉的地方:國家歌劇院,這是初二的行程。這次的目的是為了來非常圖像空間,也是最後一次能夠在國家歌劇院看到這間書店。 這個月即將和非常圖像空間說再見了。也成了我一個回憶之一,初二這天歌劇院人潮很多大家都來這裡玩,一上到5樓熟悉的環境印入眼簾,趕緊拍下第一張照片。 和我上次來夜巡貓
Thumbnail
年假期間我再次來到熟悉的地方:國家歌劇院,這是初二的行程。這次的目的是為了來非常圖像空間,也是最後一次能夠在國家歌劇院看到這間書店。 這個月即將和非常圖像空間說再見了。也成了我一個回憶之一,初二這天歌劇院人潮很多大家都來這裡玩,一上到5樓熟悉的環境印入眼簾,趕緊拍下第一張照片。 和我上次來夜巡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