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圓宮】
從三度拆除又改建的臺鐵浮州站起走,沿著鐵路旁步道,來到大觀路二段174巷,號誌燈前方左轉後,旋即步入狹小的214弄。藏身在巷底的「歡圓宮」,是歡仔園地區的第一間土地公廟。
歡圓宮起建於嘉慶清道光年間(約1821年~1850年),是番仔園地區最古老的土地公廟,也是浮洲地區的信仰中心。
不過,歡圓宮原本並不在這裡,而是坐落在後方的臺鐵線路上。西元1999年臺鐵因興建高速鐵路,路線會經過歡圓宮舊址,於是歡圓宮只得往前移動7公尺,到大觀路二段174巷214弄現址重建。這座超過兩百年歷史的歡圓宮,經過遷移與重建,因此失去了古蹟保存的價值。唯一留下的歷史證物,是一座刻有道光字樣的香爐古物。

浮洲最早的土地公廟「歡圓宮」

浮洲最早的土地公廟「歡圓宮」

歡圓宮刻有道光字樣的香爐古物(圖片來源:甘鄲老師)
【漢隆鞋業】
離開歡圓宮,回到大觀路一段38巷,高架鐵路對面有一家名為「漢隆鞋業」的製鞋工廠,外觀看似不起眼,卻是阿瘦、LaNew等知名品牌的代工廠。
步入稍顯昏暗的廠房,各種皮料與鞋模,疊滿了鐵層架。
廠內,一位師傅正在裁切皮料,另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師傅,則專心地在黏合氣墊鞋的鞋底。
再往工廠裡頭走,老闆娘正熱心地幫大家介紹鞋子。
層架與地面上,高高低低堆滿了鞋盒,一掀開盒蓋兒,裡面是各式各樣的鞋款:休閒鞋、慢跑鞋、氣墊鞋、淑女鞋…男女鞋款應有盡有。原來這裡不僅是製鞋工廠,還可以直接買鞋子。(而且價格超實惠!)
甘老師說,這裡的鞋子全部由老師傅手工製作,非常堅固耐用,一雙鞋穿個五、六年都沒問題。尤其鞋底的止滑效果非常好,常在戶外走動的朋友,真的可以來這裡挑一雙。只要說明大概需要什麼功能和款式,老闆娘就會幫你挑選。
是說,女人一進到鞋店,就很難走出來啊!老師不斷地催促,大家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笑)

漢隆鞋業

漢隆鞋業

漢隆鞋業

師傅正用模具在裁切皮革

師傅正在黏合鞋底

師傅正在黏合鞋底
【茉莉花巷】
大觀路一段38巷156弄,是浮洲地區的主要道路,也就是俗稱的「保甲路」。從前這一帶全是茉莉花栽培場,因而有「茉莉花巷」的美稱。
沿途,古老的厝邸散落在小巷中,靜謐的巷弄彌漫著古樸的氣息。矮公寓的牆面上,一扇扇懷舊的鐵花窗,十分吸引目光。漫步其間,依稀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繁華景象。


昔有「茉莉花巷」美稱的大觀路一段38巷156弄

茉莉花巷裡的公寓,留有漂亮的木框窗與鐵花窗

茉莉花巷裡的公寓,留有漂亮的木框窗與鐵花窗

茉莉花巷裡的公寓,留有漂亮的木框窗與鐵花窗

路旁有一面告示牌,說明浮洲地區曾是茉莉花的種植區。多分布於現在的大觀路一段38巷156弄兩旁。

五彩茉莉(番茉莉)
【板橋浮洲劉氏古厝】
上一篇提到因種植茉莉花致富的劉家,就住這一條小徑中。
劉家祖先從廣東潮州渡海來臺,原先在新莊開墾,後來落腳於番仔園,家族最初住的是甘蔗皮搭成的茅草屋。直到大約在1920年才興建了紅磚屋,也就是今天的劉家祖厝。
這也是浮洲地區第一棟紅磚屋,至今也超過百年歷史。
劉氏祖厝是一座傳統的三合院建築,以當地的卵石為基座,牆面則用台灣生產的紅磚砌築,石灰和水泥則是從大陸運來的。後院還有一口水井和果園,完整保存了當時的生活形貌,是現今板橋地區少見的古老農家建築,且兼具客家傳統民宅的特色。
古厝內仍保留著傳統家具、農具和爐灶等,對於我們這一代早已遠離農耕生活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珍貴的寶藏。
劉氏古厝不但是劉家的起家厝,更是浮洲早期農業歷史的見證。2015年,新北市文化局將「劉氏古厝」列為市定古蹟,並經過整理後對外開放。
不過目前暫時關閉中,無法入內參觀。先參考文化局的資料照片

左側為市定古蹟「劉氏古厝」

劉氏古厝彭城堂(圖片來源:文化資產局)

劉氏古厝彭城堂(圖片來源:文化資產局)

劉氏古厝彭城堂(圖片來源:文化資產局)

劉氏古厝彭城堂(圖片來源:文化資產局)
【李氏古厝-隴西堂】
雖無法參觀劉氏古厝,但仍可參觀對門格局相仿的古厝。這棟古厝門額上刻著「隴西堂」,就知道這家人姓李,因為「隴西」是李氏的堂號。不久前,我們參訪過知名的「蘆洲李宅」,那裡也是掛著「隴西堂」。
李氏古厝的主廳堂為三開間一條龍,正邊加建單邊護龍的格局,稱為「單身手」;不過,可能是人口增多,空間不足,後代在右側加蓋了短護龍,才形成不對稱的格局。
火庫起(※註)的出挑、紅磚屋身,屋頂部分由於年久損毀且修繕困難,目前以鐵皮包覆著。
門額和春聯採用了石雕和泥塑手法處理,是這棟建築特別之處。
從門聯對句「畝禾」和「翰墨」可以看出,屋主是勤於農耕、同時也重視讀書的耕讀世家。
不過,這棟三合院比較可惜的地方,是大門因年久損壞而改裝成了不銹鋼門,失去了傳統木門的味道。

李氏古厝-隴西堂

李氏古厝-隴西堂

李氏古厝-隴西堂
臺灣清領時期的運輸主要依賴河運,板橋周邊臨河處,有大大小小的渡口往返新莊、台北。
湳仔溝因可銜接淡水河系,上達艋舺下至大溪、龍潭三坑,還可連結旁邊較早發展的新莊,成為板橋最重要的母親之河。
浮洲在湳仔溝上早期有兩個主要渡口,一個在瓊林西盛方向可往新莊,另一個是往樹林方向。浮洲雖然是板橋的屬地,但卻與新莊的往來更為頻繁。那是因為浮洲與新莊一樣,都是泉州人,但板橋是漳州人聚集的地區,因此與板橋的往來就不如新莊來的密切了。
以前農業社會,街坊鄰居互相熟識,孩子們也自小一起長大,關係十分親密;據說,李家有個女兒就嫁給了對門的劉家,也因此,劉、李兩家其實是親家關係呢!

---(未完,待續)---
◎感謝主辦單位: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2022/3/30)
◎感謝導覽老師:甘鄲老師(新北市政府環保局導覽解說志工隊長,自然步道協會常務理事及志工,社大講師)
◎註:火庫起:房子為了防雨、放晒,屋頂通常會超出檐柱或屋身外。將牆頭之磚片逐層向外出挑以支撐屋簷的方式,叫「火庫起」(閩南語發音,起=「築」的意思)是穩固屋頂最常見的方法;此外也有「出屐起」、「出廓起」等方式。
◎參考資料:
1.文化資產局:板橋劉氏祖厝
2.發現板橋之美
3.板橋老照片
4.浮洲啟動/公視
5.檢索湳仔溝的生命圖象
6.漫遊番仔園第一座紅磚房
7.都市計畫易淹水地區減洪環境改造策略研究
8.保儀大夫的信仰
9.日盛幸福站:浮洲合宜宅
10.臺灣建築物介紹/曾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