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讓人驚豔的理由+觀後感
⚠️以下內容涉及部分劇情 尚未看過請自行斟酌
黑色幽默作為導演「奉俊昊」的拿手絕活,本片依舊全力輸出,在過於嚴肅的橋段,來個意想不到的吐槽效果,或是出乎意料的劇情發展,都成了舒緩電影節奏的魔法小工具,各種荒謬至極的對白與角色行為,更是讓整個影廳哄堂大笑的催化劑,同時也在歡笑中默默地凸顯了主角的悲慘。
究竟,科技的日新月異,能否是人類足以跨越道德界線,合理化複製人的藉口,導演巧妙地結合了科幻元素,卻仍舊在探討小人物的辛酸,性格截然不同的17號與18號,顯然已證明了儘管是科學技術下的產物,還是會有些許偏差,造就出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禁讓人反思生而為人的價值與核心意義。
自古以來,殖民事件便層出不窮,本作更大膽地以昆蟲的形象設計這群外星原住民,而外來者「人類」在入侵之後,更將其視為「低等」的存在,殊不知,早已展現高度智慧的他們,不但富有慈悲心,還願意以和為貴、避免衝突,同時也間接諷刺了殖民者的自大與無知。
電影中,連任失敗的議員「馬歇爾」,作為星際探索任務的指揮官,除了是整座太空船的心靈支柱外,頻繁的政治作秀更凸顯了他貧乏的自信心,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掩蓋自己那語無倫次、毫無信服力的滑稽,高度還原了現實世界中只會逢場作戲、大開空頭支票的政治人物,一切都只是為了博得人民的支持。
主角「米奇」作為「消耗工」,雖歷經多次死亡,但都會透過先進的列印技術重新復活,也因此總是被問道死掉是什麼感覺,然而,看似獲得永生的他卻依舊無法習慣「死亡」,仍然覺得這是個痛苦不堪的經歷,間接表明了就算知道會復活,人類在生理上對於「死」這件事,還是有著烙印在內心深層的不適與恐懼。
憑著《寄生上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導演「奉俊昊」,時隔六年,終於進軍好萊塢拍起了自己的第一部商業大片,甚至找來了許多當紅演員助陣,卡司非常強大,因此《米奇17號》在釋出首波預告後就成為了我2025年最期待的電影之一,整體看完後雖然還是有在一定的水準之上,但和《寄生上流》帶來的震撼感相比,確實少了些許力道,不過,值得讚賞的是,能把商業片拍到這種程度也算是很優秀的表現了!
本作在核心意義上的詮釋花了不少功夫,透過處境艱苦的主角「米奇」,以詼諧的態度來闡述自己的過往,時不時穿插的黑色幽默,能夠為前段漫長的解釋性內容取得良好的平衡,在瞭解劇情的同時,慢慢鋪陳導演想傳達的理念,其中最令人佩服的是「生死議題」的探討,整部片大抵可以說是圍繞在這個核心,從米奇總是被同伴以戲謔的態度詢問死掉的感覺,到指揮官將其視為低等廢品的存在,特別是在米奇為太空船貢獻許多後,直到最後探員「凱」親自在晚宴上看見米奇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才鼓起勇氣詢問米奇,死亡對他來說到底算什麼?這邊米奇給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死亡非常痛苦、不管死了幾次都還是很討厭這個過程」,因此就算擁有永生,我們還是無法避免人類的內心深處對於死亡的恐懼,這是深植於本能的行為,也是導演在科技進展快速之下,想宣揚的身為人類的「核心價值」,這個價值就是「道德與人性」,一旦跨越了這個界線,我們和機器有什麼不同?變成了一味追求績效與成果而不惜犧牲他人性命的禽獸,回到電影,米奇的伴侶「娜夏」給出了最好的回應,每位米奇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就是米奇,沒有分幾號,正因幾乎與他朝夕相處,娜夏非常清楚每位米奇都存在著細微差異,也因為這樣,她才能讓大家意識到,就算是複製人也擁有生存的權利。
除了「生死議題」,「消耗工」的身分也印證了身處公司的勞動階級或基層員工,隨時都有可能被犧牲、拔除,因為馬上就會有一個能取代你的人產生,而與之對應的就是指揮官「馬歇爾」,他除了代表現實世界的政治人物,也象徵著資本主義下那些虛有其表卻毫無執行力的管理階層,只懂得發號施令卻從未想過自己講出來的話到底有幾分可行,整部片充滿了各種高端諷刺,還得是「奉俊昊」才能做出這樣的神操作,批判力道從背後意義來看完全不亞於《寄生上流》,同樣都是從小人物出發,讓人輕易就能留下深刻印象,較為不同的是,這部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吸收其背後的意義,而電影過程有點過於冗長,也使得整個節奏過於緩慢,如果將部份較沒那麼重要的橋段刪除,整體的觀影體驗應該會來得更精彩,尤其是最後人蟲大戰的部分,著墨的太少,要是能有更多畫面,效果會更顯著!
總的來說,整部電影雖看似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現,卻在這樣的包裝下潛藏了許多社會現狀的隱喻與反諷,推薦給任何喜歡黑色幽默或諷刺社會現象的觀眾們,當然,純粹喜歡演員們或導演的粉絲也大力推薦去看看!
目前《米奇17號》已在3/6於院線正式上映
想看更多影劇相關分享可以到 IG 追蹤 Awoke 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