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概念
如何發展與擬定研究主題?
1根據社會現象的觀察(1)把熟悉變陌生:例行事項、制度規範(2)把陌生變熟悉:弱勢及較少被關注群體
(3)探討不對勁:衝突及矛盾現象
(4)社會新興現象與族群
我們不能把範圍訂定太大,比如某國小行政與意義之探討。
這個主題是否有研究性,主題會讓人想要去看結果?參考性?
2從理論與方法著手
(1)有理論競爭之議題
(2)用新的方法研究舊的議題
(3)質疑既定的嘗試/常理
(4)問人所未問:建構新理論
根據我們的生活或是學習經驗,當然也可以學術經驗、專業書籍、曾經的學習的研究方法、理論去著手,如果是根據社會現象去觀察,我們都希望研究可以沿用到實務現場,結果和意義性都有著參考性。
想法與理論
何謂理論?解釋概念之間的關係,比如a和b的關係
何謂概念?有些理論可能不只一個概念
何謂命題/論點?及概念與理論間之關係為何?
何謂THEORY-BEFORE-RESEARCH模式?
我先有理論再開始資料蒐集,會是量化研究。
何謂RESEARCH-BEFORE-THEORY模式?
我就是單純(沒有設限、沒有題目),純粹是好奇進行社會現象去觀察、收集資料、慢慢開始整理資料,形成我的研究問題假設,這是純質性研究。
何謂循環式之研究策略THESPIRALING RESEARCH APPROACH?及如何實施此策略方法?
質性會是雙向,是看研究者的實際操作。
我們自己的流程圖要想清楚再繪製。
擬定研究問題
問題陳述vs研究問題
如何發展擬定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之關係為何?
.目的跟問題之間的差異是?
通常目的會大一點,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通常有幾個目的就會有幾個動機。
如果目的是二,動機就會是二,屬性一樣的就可以結合成目的。
比如實施做法與影響就可以放在一起當作一個目的。
研究目的是陳述自己的探討,可以陳述式的說明(範圍要大一點)。
研究問題是從目的延伸出來,我只探討一個問題。
.從文獻來找研究問題,我可以從哪裡看?
從摘要的只看的到主題重要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
所以學位論文要看第一章、第五章,
瞭解研究目的和結論與建議(包含還可以怎麼做)。
挑列大家的問題、目的整理出自己的問題。
有幾個目的就有幾個動機、背景介紹主題重要性、研究動機要回扣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要有文獻佐證自己的重要性。
研究動機要反思自己的經驗告訴讀者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文獻整理
如何整理已閱讀之相關文獻?
以作者及主題為文獻整理分類依據之優點為何?
文獻蒐集和整理,閱讀文獻如果不要浪費時間,就是先整理文獻,那要如何整理?
因為看文獻是為了第二章,要怎麼整理?當你有研究目的和問題。
根據問題找文獻,看了文獻怎麼整理?
先把文獻中研究問題相關的放在一起,所以我們第二章就會是有相關的,以我們研究問題為架構,貼過去,同時也在文末的APA整理,就避免浪費時間。
關鍵文獻找到兩三篇就非常重要!!!
操作化與概念化
如何進行操作型定義?及需要藉定與解釋什麼?
我要釋義哪些名詞?題目有出現、目的、問題有出現的專有名詞
非此領域者會不清楚的專有名詞,需要界定,讓人清楚知道自己論文的內涵
比如雙語,有人會認為是國語和台語,不見得知道是英文和中文
概念vs操作化測量,個人研究有興趣探討之部分為何?
操作化測量:能提供研究者具體探討及瞭解之面向,
例如:生活品質,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關係等面向進行測量
但以教育來說,我們只能從哪部分來研究?
我們只能做社會關係,因為生理(醫學)、心理(輔導)是很專業。
概念型(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關係等面向)
操作型(本研究只能從社會關係來研究,限於...(限於可以不說)
例如:訂定學習目標,布魯姆提出認知、技能、情意
概念型(可以根據布魯姆從生理、心理、社會關係等面向)
操作型(本研究只能從來研究,可以三選一、也可以選三)
操作型≦概念型
概念化定義(政策、法規的相關說明)此為基礎,脈絡要交代清楚(從政策面開始、從什麼時候開始)
操作型定義(根據法規、學者的說明進行定義)興趣和範圍是哪裡
兩個定義是有相關的,要讓每個讀者知道你要怎麼做。
研究規劃之考量要素
考量要素
.研究資料類型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場域語對象
.資料三角檢證
.研究人員三角檢證
.理論三角檢證
.研究費用(量化很多都用問卷,早期沒有GOOGLE,很容易是有母群體的隨機取向,但是GOOGLE現在就會是隨機取樣,也比較省錢)(質性的是參與人數不多,所以費用會是再研究者的場域交通費用)
.資料編碼、整理、分析
.研究倫理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之適當性
決定研究場域之考量因素為何?(務實型,學校是否會讓你進來?)
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
非隨機抽樣方法
.方便取樣(只要對方願意幫你的部分,研究者沒有設限制)
.目的取樣(研究者有目的找,所以會根據這個人是否與我的研究相關)
.滾雪球取樣
.配額取樣(跟目的有相關性,目的只考量被抽樣人的相關性,而再配額是考量到背景的因素,比如性別、年齡等)此會更好,因為考量的點更多,研究結果也可以讓更多人進行參考。
訪談我要訪幾個?
以雙語教學議題來考量,不同年齡、性別,這樣要幾個?
性別2、低中高各1,所以找6
資料儲存、檢索、分析
質性資料分析
1資料簡化
.目的功能為何?(彰顯不同的議題與模式)
.何時進行?(整理研究歷程)
2資料陳列
.目的功能為何?(瞭解由資料所彰顯的議題與模式,並決定下一步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方向)
.何時進行?(與資料簡化同步進行)
3結論與驗證
.如何及何時提出結論?
.何謂驗證?如何進行?
研究設計需考量之五項要素
目的:此研究要闡述何議題?將影響哪些實務?此研究結果有何重要性?
概念架構:研究所關注之議題,場域或人之關係為何?是否有相關理論及研究發現?
研究問題:對研究場域及對象要瞭解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彼此關聯?
方法:與研究對象之關係,研究對象的選擇及資料蒐集的次數地點,決定採用的資料蒐集方法、資料分析策略及技巧
效度:研究效度為何?
質性研究的本質
研究的開展非基於客觀真實性的驗證,而是為能探討社會現象中與人有關的各種互動與意義。
運作實施於教育研究領域,質性研究常用來深入探討一些與教育有關的教育現場;並將探討的焦點鎖動於所有參與者的實際經驗。
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常為參與式觀察;此方法常能幫助研究者確認一些可進行分析與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論題與議題。
這些論題與議題乃式從所收集資料中逐步呈現出來,而非僅是為擬定研究問題所進行分析之結果。
研究策略:民族誌研究(花費時間較長)
研究的進行,常跟具有與教育過程有關的理論觀點。
著重於分析探討研究過程中,每一參與者所賦予或代表的意義,並將此分析結果對照連結於所持的理論觀點。
需進行一定時間的參與式觀察,還要去互動、訪談,才會知道他對此事的想法、觀點是什麼。
研究策略:初步評估研究(優缺點)
常運用於課程發展與評估研究。
相對於嚴謹的實驗研究,此策略著重於探討課程執行過程及優缺點。
納入所有參與者的觀點,及探討可能影響課程執行的其他相關因素。
常採用有參與式觀察法、或也可以採用短期照訪的觀察間訪問法,或式問卷調查。
研究策略:行動研究
以系統性的方式,進行教師教學的省思與改進。
從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確認教學中所面臨及需進行改進的問題。
過程採詢研究的方式:確認問題→擬定解決的策略與方法執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進行評估。
可兼採質與量(可以納入問卷、評量表,計畫前後看有沒有因計畫而改善)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
教學實務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省思和改進
資料收集過程中,教學面臨問題和要改進的問題
執行過程就會進行評估此方法,改善,課程進行修改。
兩大目的四大問題,對於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
研究策略:個案研究
可定義於研究執行的特定單位(單一班級、教師、學校等),上述三響策略也可運用個案的方式進行研究執行。
但與可唯一獨立的研究策略,用於幫助研究者進行所關注領域或議題的探討。
個案研究策略的選擇,嘗試為能幫助研究者對某一特定單位進行深入探討,並且研究者常式此單位的人員之一。
研究結果的概論性式其主要的限制,因此,研究可進行兩個個案以上的研究(提升參考性,以議題來找個案才會是兩個以上的個案;但如果是單純覺得某老師ai很厲害,就會是一個個案),以進行比較來加強結果的概論性。
功課1
1發展擬定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陳述所要探討之研究方向
閱讀相關文獻並提出:
1)研究問題
2)重要名詞/概念之概念型與操作型定義
3)根據操作型定義,此研究所需探討或資料收集之面研究向為何
2選擇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根據你要研究探討的方向,列出:
1)研究場域
2)研究參與人員
3﹚取樣或徵求研究對象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