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的三種取向:科學技術、實務道德與解放/批判

行動研究的三種取向:科學技術、實務道德與解放/批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課程筆記:行動研究中會有的文件評析報告

🔬1. 科學技術取向

👨‍🔬 主體:專家 & 實務工作者合作

這種研究視教學現場像一個可控制的實驗室,講求「證據」、「操作性」、「數據化」。研究者像個技師:試了某個教法、記錄成果、數據分析,然後得出「這招有效,下次還能用」。

🧠 你要扮演那種:「我是一個有效能的教學機器」的角色。


🧭2. 實務道德取向

👩‍🏫 主體:專家 & 實務工作者合作

這類偏向價值與倫理的討論,重視在教學中面對倫理兩難時,你怎麼抉擇、怎麼思考「對與錯」、「善與惡」。比如說你在課堂上遇到學生作弊,是罵他一頓,還是引導他反思錯誤?

🧠 你要像個哲學家型的老師,懂得「不只是怎麼做,更要想為什麼這樣做」。


🧨3. 解放/批判取向

🧍 主體:實務工作者獨立自主

這就是行動研究的「硬核版」,講究的是挑戰權威、顛覆結構。研究者是現場第一線的人,不只是為了改進教學,更是要質疑體制、鬆動壓迫。比如你不爽某套課綱太保守、某種評量方式太排擠弱勢學生——你開始改課、改教法,還寫下來當研究。

🧠 你就是那個「老師界的革命份子」,要救學生也要踢爆體制。

avatar-img
馨的日常 Sin's Tea Time的沙龍
4會員
43內容數
🌟 「馨的日常 Sin's Tea Time」是一個溫暖的小天地,讓我們一起品味生活的細節與智慧的分享。在這裡,馨將與大家分享她的日常點滴,包括學習與成長的故事、參與各種研習的心得、以及閱讀書籍中的啟發與感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參與觀察法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詳細介紹其優缺點、適用情境、不同觀察角色、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以及在研究計畫中納入反思問題的重要性。參與觀察法強調研究者作為主要工具,透過長時間的參與和觀察,深入瞭解研究對象的個人觀點,以及事件發生的情境脈絡。
文章探討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兩種研究方法。個別訪談包含一對一訪談、結構式、半結構式和無結構式訪談,並提供詳細的準備、執行和注意事項。焦點團體訪談則說明其意義、特性、適用與不適用情境、優缺點,以及時間流程的準備、實施和資料分析階段。兩種訪談方法都強調建立信任關係、避免引導性提問,並尊重受訪者的意見。
參與觀察法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詳細介紹其優缺點、適用情境、不同觀察角色、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以及在研究計畫中納入反思問題的重要性。參與觀察法強調研究者作為主要工具,透過長時間的參與和觀察,深入瞭解研究對象的個人觀點,以及事件發生的情境脈絡。
文章探討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兩種研究方法。個別訪談包含一對一訪談、結構式、半結構式和無結構式訪談,並提供詳細的準備、執行和注意事項。焦點團體訪談則說明其意義、特性、適用與不適用情境、優缺點,以及時間流程的準備、實施和資料分析階段。兩種訪談方法都強調建立信任關係、避免引導性提問,並尊重受訪者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