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的前半段,腦海不斷浮現上面標題的那句問號。
在看《米奇7號》時,不同死法的一再死而復生,就像身處無間地獄,一次次的死亡架構了荒謬的存在主義喜劇。但是在看電影時,怎麼都看不出來,多了10個米奇有什麼用?【米奇17號】讓我想起80年代的科幻電影,角色的臉譜化,故事的平舖直述,轉折處戲劇性的理所當然,【米奇17號】似乎承繼的是【玉子】奇想橫衝的奉俊昊,而非【寄生上流】那種知識分子優雅野蠻的奉俊昊,利用很多荒謬視角觀看人性/現實無法處理的悲傷,只是這次執行的成果,彷彿像是迎合好萊塢電影市場最大化的平庸(之前也是Plan B出錢的【玉子】並沒這毛病啊!)。
平庸並不是缺點,【米奇17號】絕對是讓很多人看得懂的科幻諷刺電影。我覺得電影的好看,是米奇17號撞見米奇18號才開始,這時電影已經過去一大半。兩個米奇相遇,開始爭奪「生存」的話語權(甚至包括佔有女友的權力),原本的政治諷刺,被存在主義式的性喜劇取代。我其實很喜歡這段劇情,羅伯派丁森的演技讓兩個米奇個性大不同,一個從眾逐流,一個獨立強勢,哪一個應該要消滅對方才能存活下去?在性喜劇部分,優良基因的凱對米奇17號釋出好感,對米奇原女友娜夏說:「妳一個,我一個,很公平。」彷彿米奇是個「東西」,對比一路陪伴米奇從一號死到17號,一眼就看出17號和18號不同的娜夏,那個聖母姿勢抱著逐漸死去的米奇畫面,對比被教會黑手把控,自栩優良人種的高階管理層,宗教諷刺意味十足。
不過電影的閃光片段大概就是這樣了!【米奇17號】試圖探討資本主義、人工智慧、移民議題、宗教邪惡、政治假象和生物倫理等主題,但最終流於表面,船過水無痕就往下場戲走,用台詞而不是讓畫面說故事(根本就是自廢武功),過度解釋也讓情節拖沓,缺乏吸引力。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奉俊昊的功用,似乎只有讓小說錯綜複雜的非線性結構,看起來平順點,即使他也就正敘、倒敘重新排列。特別是同一個禮拜上映的【風之谷】的「王蟲海報」大軍,【米奇17號】裡的同樣情節和長相的「伏蟲(creeper)」那一整大段戲分,不免被比下去。(有機會,真的要來研究一下【沙丘】的沙蟲、伏蟲、王蟲的血緣關係。)
「我們要建立一個充滿優越人類的純淨白色星球。」顯然,米奇並不在這個「優越人類」之列,奉俊昊的【米奇17號】其實要探討一個題目:如果死亡不存在,那你又為什麼活著?17號的溫柔,是無可奈何的接受,18號的憤世嫉俗,是受夠了自己無能,他們擁有完全不同的個性,卻又都是「米奇」的一部分,我是我,我又不是我,用黑色幽默來包裹沉重議題,在沒有人認為你是英雄的時候,自己要活著像一個英雄,肉體死亡,精神永存,生存的價值是選擇而來,並不是命中注定。
建議看完電影,不妨讀一下原著《米奇7號》,會比較理解【米奇17號】在演些什麼?!
看電影【米奇17號】不如讀原著小說《米奇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