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雲門水月的演出當天,好友傳了一則簡訊提及「其喜愛的音樂,表面上是嚴肅冷峻,但感情上是豐富深刻。透過嚴格的形式,卻能表達出對於人生的看法。」前些天,收到他所推薦的Janos Stark所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CD。一連聽了好幾天,彷彿慢慢懂得了他的意思。在那之後,卻也不禁反思著自己對於Mischa Maisky的喜好。
坦白說,聆聽Stark的演奏,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在諮商領域的工作。——一種貼近個案時,情緒即便飛揚卻仍需保有理性思維的狀態。對照著,Stark所呈現關於音樂的氛圍,像是從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遊移,轉換成以理性包裹感性的確切。冷靜的外在卻隱含著溫熱的內裡,那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對於生命的懂得。那也不像是超然於外的笑看人間世,而是在人世浮沈中,仍保有一份明晰。
相較於此,反而會覺得聆聽Maisky的演奏,倒像是任由自己在情緒與人世間飄蕩。一種赤裸裸的情感反應、一份無法逃離的真切。那樣的比較,並無關於好與壞,甚至也無有定論。對於一個音樂領域上的生手而言,那只是回到聆聽時所引發的生命感受。而就在那樣的比較裡,突然懂了,或許因為自身的工作,其實會渴望在卸下諮商角色之後,回到一種更原始的情緒感受。彷彿更加渴望在情緒紛呈的情況裡,貼近自身的存有,找回生命的自在,甚至之後得以回望自身的真實。因為,心裡其實有種擔憂,擔憂自己陷在理性思維中,跳脫不出助人者的框架。甚至漸漸忘卻,理性內裡所包裹的溫熱,轉而成為對於人世的淡漠。
也在那過程中,想起了曾有段時間極端依賴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的音樂作為心靈上的療癒。不為別的,就是因為那音樂得以引發內在情緒的共鳴,甚而讓壓抑的自己釋放出內在的不安與遑惑。總是笑稱,其像是懂得關於心防的解碼,所以即便心裡頭築起一關關的防衛,卻總能在音符的飛揚中逐一被拆解、拋卻。
猶記得自己是在參與某個研討會時,聽到秘密花園的音樂。這個樂團是由來自挪威身兼鍵盤手與作曲者的Rolf Lovland與來自愛爾蘭的小提琴家Fionnuala Sherry所組成。其成立於1994年,並於翌年在歐洲歌唱大賽奪冠。曾有樂評提及其音樂很能貼近人心、溫暖人心。
還記得第一次聽見秘密花園的曲目是「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與「Nocturne」兩首,當時便深深地為其所吸引。之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們的樂迷,並且特別喜歡其所演出的的幾首音樂。而原本單純的喜歡,末了竟轉為依賴。這過程的緣由,主要是曾有段時間因為工作上的因素使然。那段日子,每天幾乎都得晤談六、七個小時,工作上的過渡負荷,使得心理能量逐漸被淘空。更有甚者,晤談過程中,或多或少被牽引出來的情緒共鳴也逐漸發聲。於是,開始認真地尋求著自我療癒的可能。想著想著,秘密花園的旋律便浮上心頭。這也使得在那段期間,總習慣於在夜晚關掉所有的燈光,聆聽秘密花園的其中幾首音樂。任憑那音符將內在的所有思緒拉出、任憑情緒在那氛圍中翻飛。總是願意相信,在那段辛苦的歲月中,秘密花園的音樂療癒著受傷的心靈,更捍衛著忠於自己的真實。
如同前述,其實心裡頭一直很擔心因為助人角色的限制,反而漸漸學會去壓抑與漠視自己的不足,甚至無法去面對自己的不安與困惑,並且轉而無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秘密花園的音樂給出了情緒的出口,而那樣的出口更鋪陳著關於存在的一種真實感。
因此之故,後來在許許多多演說的場合,總會習慣在演講完後播放秘密花園所演奏的「Hymn To Hope」,曲目或可譯為「希望」。選擇這首音樂,是因為其一開始是以輕柔的腳步緩緩地貼近心靈,因為輕柔、因為舒緩,所以會讓人放心地卸下心防。然而,這曲調卻又在心靈毫無防衛之際,開始高低起伏變化。其彷彿是種拉扯,拉扯出隱藏在心防下,原先被壓抑的情緒,或者說拉扯出原本躲藏的真心。所以,曾跟友人說:「這音樂,是讓人哭的。若是很認真地聆聽,往往容易掉淚。不過這淚,是心疼,於己的心疼。」所以,每當演說時,總會先鋪陳著疼惜自己的意涵,而後再憑藉著音樂的旋律撞進聽者的心中,讓其感受到疼惜己身的真切。也因此之故,漸漸地自然會將「秘密花園」視為卸除心防的良藥。
想聽聽看嗎?努力地在You Tube找到了這段音樂,不妨試著聽聽看。誠摯地希望聆聽的過程中,能夠找到一點疼惜自己的氛圍。
最後,還是那句話,多看看自己、多疼疼自己吧!
※水月:雲門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