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音樂的對頻】

【日常|音樂的對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記得上星期在和好友M玩桌遊時,她因為平常工作太過疲憊,假日補眠仍舊不夠而感到昏昏欲睡,我便想說來播個音樂提振一下精神。


沒想到她下一秒對我說:「等等,你的播放清單該不會都是靜心的音樂吧?」言下之意,大概是害怕播了之後讓她更想睡。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哈哈,原來我已經不知不覺塑造了一種只聽充滿寧靜和平心靈音樂的形象嗎😂


/


好友的反應,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聽輕音樂的記憶。


我的媽媽除了會聽一些民歌,也是輕音樂的愛好者,家中有一系列瑞士班得瑞樂團的CD,我時不時也會自己播來聽。


很奇妙的是,我在聽這些音樂時,心中大多時候感到的不是平靜,而是悲傷。(現在想想也或許不一定是音樂的緣故,可能跟當下自己的狀態或媽媽的狀態有關?不過小調的旋律真的滿容易帶出憂鬱的感受)但不論原因為何,我總是能很明顯的感受到,與這些音樂的共鳴,會讓我莫名地想哭與情緒低落。


所以到後來,我反而不太常聽這類環境冥想音樂,更傾向把自己關在房裡大唱節奏分明的流行音樂。


/


觀察自己現在的狀態,大概只有在睡覺或心情真的十分煩躁需要沉澱的時刻,才會聆聽一些冥想或環境音樂,有些甚至是節奏較緩和的純鋼琴或吉他的旋律音樂。


有些音樂愈空靈飄渺,對某個人來說也許愈能放鬆徜徉;但對另個人來說,也許反而會覺得摸不著邊際,在失重且沒有引導的狀態下,更容易沉浸在某些情緒當中,無法獲得更多的力量。


這絕對是主觀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狀態的不同,會被吸引的音樂型態也就不同,甚至有可能是因為摻雜了一些對聲音的經驗記憶與感受。


就算是同一首歌,我在不同時期或情緒底下的感受也都會有所改變;有時候也會歌單轉啊轉,就是沒切到符合當下頻率的音樂,索性便讓耳朵安靜一會。


/


而現在,平常比較容易讓我提振精神,在生活中動起來、更樂觀邁進的,我發現是鄉村音樂。


在人聲、吉他、鼓的搭配下,或者是吉他的不插電歌曲,這些音樂往往能帶出輕鬆愉悅的感受,有一種蓬勃生命力的展現,讓人想跟著搖擺及為之振奮,融化了我的沉悶與嚴肅。


細看歌詞時,我也發現其實有很多內容並不一定在描述開心的事情,口吻真實且貼近生活,但唱出來卻不憂傷,彷彿在這些旋律與節奏中得到了轉化與釋放。


對我來說,頌缽是無調性的靜心與覺察放鬆的媒介(音頻相對來說純粹);鄉村音樂,則是為生活注入活力的陽光朝氣。


分享今日搭配寫文時的歌:

Jimmie Allen - Down Home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4月17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近千次的聲音療癒工作中,高爾登遇過各式各樣抱持不同想法、願望的人來參加活動。有的人想改善身體疾病、有些人想改善親子關係、有人想賣房賣車……在一個活動中,怎麼能同時滿足這些各式『需求』呢?他說,我不是魔法師,更不能說聲音療癒萬事皆能,參加者除了設定自己的意念、許願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是,要
一件事情的發生,有時候背後有太多太多的原因,而我們選擇接受、相信、看見的原因,很有可能都只是觀點。 而觀點,有些可以被驗證,有些則並無對錯,只因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信念、想法。 也因為如此,一旦能看到自己的觀點,便有機會重新釐清與詮釋事實,扭轉自己的感覺。
「我無法解釋自己的感覺,」小小龍說。 大熊貓笑了。 「沒關係,語言本來就對應不了萬事萬物。」
以旁觀者角度來觀察時,會突然發現:原來在家人身上有些難以接受、抗拒或是不太理解的模式與盲點,正有可能也是自己曾經或平常會有的狀態。
「什麼動靜也沒有。」小小龍說。 「也許,」大熊貓說, 「事情正在默默地醞釀。」 "Nothing is happening," said Tiny Dragon. "Maybe," said Big Panda, "it's happening underneath first."
忘了是上個月還是上上個月的讀書會,和兩位夥伴聊了不少內心的感觸,關於原生家庭、關於自己。 在彼此互相分享各自家庭所遇到的處境及所造就的個人模式與困境時,我不禁脫口而出:「我們感覺都好需要心理諮商喔,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病(創傷或傷痛),只是程度的差別。」
「在近千次的聲音療癒工作中,高爾登遇過各式各樣抱持不同想法、願望的人來參加活動。有的人想改善身體疾病、有些人想改善親子關係、有人想賣房賣車……在一個活動中,怎麼能同時滿足這些各式『需求』呢?他說,我不是魔法師,更不能說聲音療癒萬事皆能,參加者除了設定自己的意念、許願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是,要
一件事情的發生,有時候背後有太多太多的原因,而我們選擇接受、相信、看見的原因,很有可能都只是觀點。 而觀點,有些可以被驗證,有些則並無對錯,只因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信念、想法。 也因為如此,一旦能看到自己的觀點,便有機會重新釐清與詮釋事實,扭轉自己的感覺。
「我無法解釋自己的感覺,」小小龍說。 大熊貓笑了。 「沒關係,語言本來就對應不了萬事萬物。」
以旁觀者角度來觀察時,會突然發現:原來在家人身上有些難以接受、抗拒或是不太理解的模式與盲點,正有可能也是自己曾經或平常會有的狀態。
「什麼動靜也沒有。」小小龍說。 「也許,」大熊貓說, 「事情正在默默地醞釀。」 "Nothing is happening," said Tiny Dragon. "Maybe," said Big Panda, "it's happening underneath first."
忘了是上個月還是上上個月的讀書會,和兩位夥伴聊了不少內心的感觸,關於原生家庭、關於自己。 在彼此互相分享各自家庭所遇到的處境及所造就的個人模式與困境時,我不禁脫口而出:「我們感覺都好需要心理諮商喔,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病(創傷或傷痛),只是程度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