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環境、整理自己的另一個收穫是:發現找到合拍的人、事、物是需要時間的。這裡對好的定義,是指貼近自己的喜好、需求與能力。
在這之前,不免有頗多不那麼令人滿意的嘗試。(當下往往容易覺得是一種失敗或浪費,現在回顧,覺得何不詮釋為嘗試就好呢)
像是買了不合適的衣服、一時心急購入了沒那麼喜歡或沒感覺的物品,去了不是很樂於其中的邀約⋯⋯。
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心裡已經有個很想買的目標物,但逛街逛再久就是遇不到讓自己心動的那個。然後為了效率,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是將就將就。結果,那樣物品過不久後便被自己打入冷宮,或選擇丟棄。(衣服/鞋子/飾品尤其容易套入這個模式)
/
如果沒有時間壓力與外在限制,現在的我,會願意多等待一些,等待會讓自己心底出現「就是它了!」聲音的物品。
因為這樣帶走的東西,能與自己有更深的連結,更加讓人珍視。它的存在,也更容易為自己帶來喜悅。
和擁有的物品們其實都有著某種緣分呀,也因此這些身外之物們成為了自己的縮影,反映了自己的一部分。不求量多,而求質美,我想會帶來較深刻而長遠的滿足。(但這裡的質,無關乎價格囉)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