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曾經待過媒體業,過去對於相關主題的作品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尤其是劇中經常出現、英雄式的記者形象刻畫,或許是出於過去在現場的挫敗感,一直讓我覺得它們太過美好、脫離現實。但隨著黃子佼事件再度延燒,看到像是部分公眾人物因為勇敢出面譴責、卻承擔極大風險,想要支持他們的心情開始壓過原本的排斥,而在看完《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也產生了:「雖然美化了不少,但如果觀眾能夠因此更接近這個產業的真實面也不錯」的想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但細部來說,還是會有一些可能會讓觀眾感覺可以更好的部分。像是劇中追查真相的「劉知君」,或許是要呈現出資深記者的世故,多是以嚴肅的面貌呈現,儘管在後續的劇情有說明她所經歷的過去,卻還是多少讓人覺得有些缺層次、降低了引發觀眾共鳴的效果。另外,劇中角色(尤其年長的)不知為何似乎總是刻意追求「字正腔圓」的華語口音,可能也多少會讓觀眾覺得有點疙瘩。
就結果來說,《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依舊是一個「英雄」故事,看似沒有機會的小蝦米最終扳倒了大鯨魚,讓正義獲得聲張;但在現實中,故事還沒有完結,加害者甚至諷刺地想要利用民眾的健忘與氾濫同情心,運用自己的聲量來要求給他「吃一口飯」。在重申記者任重道遠的同時,它似乎也提醒了觀眾,「揭露真相」是他們的義務與責任,但它能做的也只到這,接下來「之後」,就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