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削道鏡為奈良時代僧人,最初追隨義淵學習法相宗,因擅長如意輪法、宿曜法,而於752年,應孝謙天皇的招請,進入宮中的內道場擔任禪師。758年,孝謙天皇將皇位傳予大炊王。大炊王即位,是為「淡路廢帝」(後追諡為「淳和天皇」)。761年,大和朝廷自平城京遷都至近江國的保良宮,道鏡便隨孝謙上皇同往,就在此時,孝謙上皇染病不起,道鏡為之治病,並隨侍左右,孝謙上皇因此對道鏡大加寵信。道鏡為孝謙上皇寵信一事,為淳和天皇所知,淳和天皇便多次進言勸阻,但反引起孝謙上皇的反感。病癒後,孝謙上皇返回平城京,並於法華寺出家,其親信和氣廣蟲也隨之出家,法名法均。
孝謙上皇返回平城京後,淳和天皇也將首都遷回平城京,但兩人間的矛盾並未因此縮小,反而磨擦日烈。孝謙上皇於是召集群臣,明言他與淳和天皇間存有不和,並打算在政務上與淳和天皇分權。孝謙上皇此舉無疑地是公開了他與淳和天皇間的矛盾,並為他重返皇位預作準備。763年,孝謙上皇將山階寺的少僧都慈訓免職,將少僧都一職交由道鏡接任。同時,孝謙上皇開始打擊權傾一時的藤原惠美押勝。藤原惠美押勝感到道鏡之受寵已威脅到其地位,因而挺而走險,於764年發動兵變。然而,藤原惠美押勝的兵變尚未動手,消息即為孝謙上皇所知,於是孝謙上皇先下手為強,將之誅殺。藤原惠美押勝死後,道鏡益受重用,孝謙上皇便以「出家天子,必有出家大臣」為藉口,任命道鏡為大臣禪師。隨後,孝謙上皇進一步重掌大權,將淳和天皇廢去,流放至淡路,自己則重登大寶,稱為「稱德天皇」。
765年,稱德天皇任命道鏡為太政大臣禪師,道鏡的權勢到達頂點。766年,山階寺僧人基真暗中遣人於海龍王寺的毘沙門像前擺置數顆小珠,對外宣稱這是佛舍利。稱德天皇於是認為佛舍利的出現是因為道鏡的勸行與教化之功,因此授予法王之位,地位與天皇相當,並允許道鏡設立法王宮,設置僚屬。在舍利事件中有功的基真因此受任法參議,其師圓興也獲任與大臣地位相當的法臣之位。與此同時,稱德天皇還順勢調整了太政官,以藤原永手為左大臣、吉備真備為右大臣,道鏡之弟弓削淨人也從參議提升為中納言。
稱德天皇重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再次浮現。769年,宇佐神官兼大宰府主神中臣習宜阿曾麻呂與擔任大宰帥的弓削淨人聯名上奏,宣稱宇佐八幡神下達神諭表示:「令道鏡即位,天下太平」。道鏡於是將此事上奏,本來就有意傳位給道鏡的稱德天皇,稱德天皇隨即派出自己的親信法均尼前往宇佐神宮,以便確認神諭的真確性。但法均尼因年老體衰,推辭了這項任務,於是稱德天皇改命法均尼的弟弟和氣清麻呂以勅使身分前往宇佐神宮。
和氣清麻呂受命為勅使後,道鏡對他明言:若你得到的神諭是讓我即位,必有重賞。然而和氣清麻呂抵達宇佐神宮,向八幡神祈求確認神諭時,八幡神的巫女辛嶋勝與曾女卻表示八幡神拒絕再次宣示神諭。和氣清麻呂察覺有異,便強令辛嶋勝與曾女向八幡神確認,辛嶋勝與曾女只好向八幡神請求顯現,此時卻出現身長三丈的僧形大神,大神當即表示否定之前的神諭,並降下神諭表示:「天之日嗣必立皇緒,無道之人宜早掃除。」和氣清麻呂於是將此神諭帶回朝廷,向稱德天皇報告。
稱德天皇對和氣清麻呂的回報大感忿怒,便將和氣清麻呂貶為因幡員外介,同時將其改名為別部穢麻呂,流放到大隅國,其姊法均尼也受此牽連,被迫還俗,更名為別部廣蟲賣,流放到備後國。經過和氣清麻呂回報宇佐神託後,稱德天皇發布詔令表示「皇位是上天所授,沒有得到天授的人就算是登上皇位,也保不住皇位,即使是我所立的太子,如果無德,也會被他人取代」,經過此番宣示,道鏡的陰謀也就因之遭到挫敗,其篡位計劃也只能中止。
宇佐神託事件後,稱德天皇大概是出於安撫道鏡,因此行幸位於道鏡出生地,河內國弓削鄉的由義宮,並以由義宮作為西京。翌年初,稱德天皇染病,不再過問政務,也不接見任何官吏,只允許女官吉備由利進出寢殿侍奉,傳達奏事。8月,稱德天皇駕崩。由於稱德天皇生前未指定太子,因此圍繞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又引發了激烈的政爭。最後由白壁王出線,由藤原永手以稱德天皇的名義發布遺詔,白壁王於是即位為帝,稱為光仁天皇。而道鏡則因喪失稱德天皇這個靠山而失勢,不久之後便為繼位的光仁天皇以「顧先帝厚恩,不忍致刑」為由,逃過一死,被流放至下野國,出任藥師寺別當,最終死於此地。其弟弓削淨人一家則被流放至土佐國。而此前因宇佐神託事件而被流放的和氣清麻呂、和氣廣蟲則被召回,除恢復氏姓外,同時也恢復從五位下官階,將其姓由「公」提升為「宿禰」,後又進一步提升為「朝臣」,最終和氣清麻呂於799年以從三位行民部卿兼造宮大夫、美作、備前國造的身分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