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即封神】:歷史上僅發行一張專輯的樂團/音樂人

【一專即封神】:歷史上僅發行一張專輯的樂團/音樂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一些音樂史上最受推崇的音樂人卻以出人意料的短暫生涯為標誌。無論是因藝術分歧而解散的樂團、厭惡聚光燈的明星,還是本就只打算合作一次的組合,這些「一張奇蹟專輯」的影響力,即使在數十年後仍然深遠,述說著這些偉大的表演者如何在沒有後續作品的情況下選擇離場,可謂質量大於數量的最佳體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些經典專輯吧!



The La’s /《 The La’s 》(1990)


raw-image


就像90年代初期 Britpop 運動中的許多樂團一樣,來自利物浦的 The La’s 曾經掀起過轟動一時的巨浪,但隨後卻迅速沉入深海裡,正如同他們音樂中的那一股超然脫俗,彷彿他們只是短暫地路過享受美好時光,但這一剎那卻深刻影響往後的音樂世代,啟發了無數樂團,正如 Noel Gallagher 曾說過的:「Oasis 想要完成由 The La’s 開啟的道路。




Lauryn Hill /《 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 》 (1998)


raw-image


Fugees 的主唱 Lauryn Hill 以她的唯一個人專輯震撼了全球,這是一封寫給所有女性的書信,鼓勵她們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是一種對黑人壓迫的抗議,泛起的漣漪與共鳴使其成為首張獲得葛萊美年度專輯獎的嘻哈專輯,然而她所屬的唱片公司卻從未主動聯繫她,詢問是否有意願製作後續新專輯:

「最荒謬的是,從來沒有人,從來沒有人打電話給我,問過我:『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你做另一張專輯?』從來沒有……從來沒有。」

但或許,擁有 8 座葛萊美獎與 19 項提名的 Lauryn Hill 根本不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因為她早已永遠改變了嘻哈音樂的格局。



The Postal Service / 《 Give Up 》(2003)


raw-image


The Postal Service 本是一個玩票項目,卻意外成為矚目的成功之作,由 Death Cab for Cutie 主唱 Ben Gibbard、製作人 Jimmy Tamborello,以及擔任和聲的 Jenny Lewis 共同打造。

Tamborello 創作並錄製了樂器演奏部分,然後將數位音軌寄給 Gibbard,Gibbard 再添加人聲或進行編輯後,燒錄成 CD 透過美國郵政寄送回傳,這也成為樂團名稱The Postal Service(郵政服務)的靈感來源。

融合了機智的歌詞與合成器電子節拍,對當時而言可謂顛覆性的突破,雖然樂迷們一直熱切期盼這個組合推出續作,且一度看似有機會實現,但由於成員們各自繁忙的行程,最終或許無法再度合拍,樂團也選擇在巔峰時刻畫下句點。




Sex Pistols / 《 Never Mind the Bu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 》(1977)


raw-image


性手槍僅憑一張專輯便成為 70 年代龐克運動的代表性樂團,這其中有種近乎完美的宿命感,這是一張改變遊戲規則的專輯:原始、狂野、不加掩飾,與躁動反叛的社會青年產生了強烈共鳴。把每一次負面新聞都當作強化反體制形象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音樂足以支撐這種張狂,似乎有些樂團天生適合一場猛烈的爆炸,而不是漫長而緩慢的燃燒。




Blind Faith / 《 Blind Faith 》 (1969)


raw-image


從 Traffic 和 Cream 的灰燼中誕生了 Blind Faith。最初,這支樂團是 Eric Clapton 和Steve Winwood 的合作計畫,但鼓手 Ginger Baker 突然闖入兩人的即興演奏,硬是把自己加進了陣容。樂團唯一同名專輯在英美兩地登上排行榜冠軍,但瓦解也來得同樣迅速。Clapton 覺得 Blind Faith 的性質與 Cream 太過相似,於是選擇離開,先是加入 Delaney & Bonnie and Friends,隨後成立了 Derek & the Dominos。




Jeff Buckley / 《 Grace 》(1994)


raw-image


Jeff Buckley 出道時便備受矚目,他的父親 Tim Buckley 是 70 年代著名的民謠歌手,但在 Jeff 年僅 8 歲時便因藥物過量離世。年輕的 Buckley 於紐約的俱樂部和咖啡館演出,逐漸磨練實力,最終於 1994 年發行首張專輯,在充滿憤怒的油漬搖滾時代,Buckley 甜美且真摯的嗓音顯得格格不入。

儘管如此,他卓越的音樂才華無可否認,憑藉樂評人的讚譽與口碑,專輯的影響力逐漸擴展,尤其翻唱 Leonard Cohen 的經典歌曲 〈 Hallelujah讓他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被認為是該曲最具代表性的版本,然而與他的父親一樣,Buckley 也英年早逝,於 1997 年溺水身亡。




Minor Threat / 《 Out of Step 》 (1983)


raw-image


九首曲目總時長不到 22 分鐘。更準確地說,這張專輯是 Minor Threat 所發表的一份告別聲明,闡述了美國硬核音樂的社會政治理念,當時他們早已佔領了華盛頓特區的龐克樂壇,成為倡導無酒精、無毒品理念的號召性之作,無奈個性衝突與金錢問題最終導致樂團迅速瓦解。

即使在樂團解散的幾十年後,Ian MacKaye 在同名歌曲中那句傳奇性的怒吼仍然迴盪著——那是一種未被馴服的年輕靈魂對未來的渴望與不滿:「I don’t smoke! I don’t drink! I don’t fuck! At least I can fucking think!」(「我不抽煙!我不喝酒!我不亂搞!至少我他媽的還能思考!」)。




Temple of the Dog / 《 Temple of the Dog 》(1991)


raw-image


Mother Love Bone 主唱 Andrew Wood 的去世催生了另一支同樣只發行一張專輯的樂團—Temple of the Dog,由一群西雅圖全明星樂手為悼念 Wood 而成立,Chris Cornell 率先發起了這個計劃,成員還包括 Stone Gossard、Jeff Ament、Mike McCready、Matt Cameron Eddie Vedder

雖然現在 Temple of the Dog 被視為一支超級樂團,但在當時,他們只是來自同一個音樂場景,發行初期在西雅圖以外的地方並未獲得太多關注,但隨著油漬和另類搖滾風潮的爆發,最終被譽為90年代的代表性專輯之一。



avatar-img
克里夫異象 Visions of Cliff
54會員
205內容數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威斯康辛的音樂製作人 Sd Laika 的生涯唯一完整專輯,封面上詭異的微笑散發著神秘感,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和概念,本人也從未接受採訪,聽眾得自己去發掘歌曲背後的脈絡,讓整張專輯成了一塊引人好奇的白紙,任何願意花半小時聆聽的人,都被鼓勵自行賦予歌曲意義。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
來自威斯康辛的音樂製作人 Sd Laika 的生涯唯一完整專輯,封面上詭異的微笑散發著神秘感,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和概念,本人也從未接受採訪,聽眾得自己去發掘歌曲背後的脈絡,讓整張專輯成了一塊引人好奇的白紙,任何願意花半小時聆聽的人,都被鼓勵自行賦予歌曲意義。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