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AI發展取代很多工作,所以現在年輕人都很焦慮」
還記得兩年前同桌的長輩說了這段話,但我很清楚絕對不是AI或房價的關係。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隨著社群原住民的世代(Z世代以後)出了社會,每個人的生長軌跡慢慢不一樣了,25歲以後,有人結了婚買了房,也有人正在媽媽的購物車多放一包餅乾。其實如果每個人都關注著自己的熱愛,過著自己的生活軌跡,不會有焦慮,但是因為透過社群網路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成就,各式各樣人們想展現給你看到的生活,各式的「選擇比努力重要」、「好在我年輕時做了這個選擇」、「終於買下人間第一間房」、「我結婚了」,我們就會開始想,我是不是也應該要這樣?
我意識到這樣的焦慮源自於對未來的謊恐和急迫,源自於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比較。
羨慕著別人年紀輕輕買了房,自己卻和朋友合租
羨慕著別人有著完美伴侶。自己卻擁有單身的自由
羨慕著別人精緻的五官,自己只有慵懶的氣質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有但自己沒有的,但我們真的有想要這些嗎?
廣泛涉略,但專注所有
面對資訊的氾濫,我認為健康的心態是廣泛吸收涉略,但專注在自己相信的事物上。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唯一的解方就是行動,活在當下。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只去關注自己想做和必須做的事情,不想著抄捷徑。直到今年,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揭露自己平凡的生活,平凡的餘額,並且意識到網路上的資訊並不會是一個人的全貌,網路終究是一個工具,學會媒體釋讀是當今最重要的能力。
抄捷徑,是在走最遠的路
焦慮如何造成躺平文化
Z世代以後物質並不匱乏,比起賺錢成家立業,我們更希望在其中都能獲取成就感,從多方面顧到興趣和專業、人際和自由,成長和意義。當我們意識到商人們販賣的焦慮並不是我們所嚮往的,我們開始追求心靈的平和,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認同每個人對於幸福和成功的定義不同,這樣的心境才造就了大家所說的平躺文化,這也是我看待躺平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