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Z世代老學姐,走過好的機會越來越少的「競爭焦慮」,Z世代最需要學習的不是如何運用高科技,而是在「無比浮躁」的社會氣氛中,學習放下腳步,與自己的內在連結,「找到自己是誰及人生使命」
長期主義的定義:短期內做了不會有立即的反饋,長期而言對自己受益的事情。
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網路雖然消弭了「資訊壁壘」,然而排山倒海未被妥善過濾出的資訊也容易產生「競爭焦慮」與「自我懷疑」。
網路給了人們「包裝自己的緩衝時間與空間」,疊加上底層人性「人們大多只願意曬出自己成功的那面」。長期暴露在這類資訊中,讓人以為「成功唾手可得」、「賺錢很容易」,回歸自己的真實生活才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
Z世代在還沒有「搞清楚自己是誰?想做什麼?」的情況下,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各種「同齡人成功的故事」,容易對自信產生毀滅性打擊,或是為了追趕同齡人,而在「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在大學和研究所都是讀的商學院,也有幸讀到了世界頂尖商學院。
進入學院第一天起,每個人都在為「找工作」而努力,同學們花最多的時間的,不是在知識上的鑽研,而是在「打造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履歷上」奔赴,做許多為履歷錦上添花的事情,「networking、實習、交換」等等。
必須虛心承認的是,過去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雖然這讓我的的確確獲得了「亮麗的履歷」,卻也逐漸喪失了原先的「靈氣」。在浮躁的氣氛下,我所幹的每件事情,都被「世俗的眼光」衡量、「唯一的價值體系」評判。我變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對於自己的想法也不夠自信。
我在寫書的過程,找回我自己,也逐漸發現「長期主義」對於現代人的重要性。
寫書需要深度思考,及長時間的自我對話。這是我第一次實踐「長期主義」。
開始著手自己的書的創作之後,每天不斷挖掘過去的經歷,以及背後之於我的意義,思考逐漸有了深度,在愈發了解自己的過程中,「在做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氣。
現在的我,明白了過於「急功近利」對人可能的危害,那些告訴你「人生應該怎麼過的」唾手可得的答案,往往不是正確答案;花長時間自己去找的解答,才是讓自己「走的又穩又遠」的關鍵。
因此,實踐「長期主義」成了我的人生圭臬。以下是我的三個實例:
例1:每天堅持讀一小時的書,短時間內不會有立即「變聰明」的成效,30天之後,將會比「沒讀書」的人多讀30小時。我不是天資聰穎的人,但我知道這將帶我走向「卓越」。
例2:網路上分享「心得文」,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有什麼人看、排不上Google SEO首頁,但之後幾年都會有「源源不斷、遇到相同問題的人」,因為我的分享而受惠,進而認識我。
例3:不過早為「自己的人生設限」,對我而言,即是太過年輕就限制自己在「一個沒有四季的小國家,過上一眼望到頭的日子」。我相信我能「挖掘更多潛能」、解鎖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培養發揮個人影響的寫作力和出書即是一個。
我很喜歡《納瓦爾寶典》裡頭的一句話:選擇艱難的路走,生活將越來越容易;選擇容易的路走,生活將越來越艱難。
人性的本質總是想選擇眼下容易的路走,因此實踐「長期主義」,需要有違背人性的毅力,卻是長期拉開「卓越」與「平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