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永春高中
二、請閱讀下列詩作後,回答下列問題:
(1)以「主題意識」、「意象經營」」與「寫作手法」等面向,撰寫一篇能幫助高中生理解此作品的賞析。(賞析字數約300至400字)(15%)
(2)請說明在高中國文課堂或班級經營上,你會如何運用此作品作為引導媒介,進而達到什麼教學目標?(5%)
當我們走進森林/方向就不再重要/陽光和月色/沒有規畫道路/漫步、停留、折返/跌倒了,成堆的樹葉/會接住你
當我們走向大海/是誰就不再重要/用泡沫溝通 海浪問候/你可以像魚一樣/不懂什麼是眼淚/躲進深海,靜默和/忽視——給你/真正的擁抱
當我們走越沙漠/時間就不再重要/風會吻去腳印/遠方只是蜃樓/就地躺下/仰望滿天星斗/用盡一生只為/作個好夢。
當我們佇立在城市/在聽不清自己的喧囂中/一切就都很重要
重要到/什麼都不重要
(楊沂珊〈不重要〉)(2023第20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首獎)
(1)
a 主題意識: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當中,有社會的期待、他人的眼光、身份的框架,總覺得四處受限。作者在前三段,寫下嚮往「森林、大海、沙漠」的涵容與溫柔,能接住傷痛、能無條件包容、能不計算目的。無涯無盡、沒有框架沒有拘束。然而第三段轉入「城市」,悟然佇立,轉折回到現實之中,他人的期待、雜語、批評,如巨大的喧囂包圍自己,與自然想返,一切都這麼令人在意。然而又何妨呢?真正框架我們的是自己的心,真正給我們自由的也是我們的心,若能轉念一看,這些都是自限,若能轉念,隨處都是大海,可以盡情探索、無懼。
b 意象經營
(a) 場域:「森林、大海、沙漠」與「城市」呈現兩種不同的生命情態;
(b) 場景:「森林、大海、沙漠」的溫柔形象,對比「城市」的喧囂。
「森林」的陽光溫暖、月色溫柔不分情境,即使跌倒,樹葉能柔軟的接住,在森林能擁有無限支持,也能無所畏懼;
「大海」的泡沫、海浪無限包容,能盡情抒發,也有毫不在乎的權利,不必為了誰解釋,就能得到擁抱;
「沙漠」有溫柔的風,肯定你走過的路途,遠方都是想像,可以作夢也可以毫無不在乎,不必急切追尋,只要停下躺下,就能享有滿天星斗的富足。
對比城市的窒礙難行,這些彷彿是一種奢侈。
(c) 動詞:「走進」三段,對應嚮往,在這些場景是自由的姿態;「佇立」對應了受限、「聽不見自己」
c 寫作手法
(a)對比手法:內容上「森林、大海、沙漠」的無限包容對比「城市」的受限難行;形式上「森林、大海、沙漠」的鋪陳,充滿想像與支持,對比「城市」的喧囂,只有一句卻非常巨大,令人無所適從。
最後用「重要」與「不重要」的對比,翻轉出文章主旨。
(b)重複句式:前三段相似的句式,鋪陳龐大,如溫柔環繞、安穩包圍,對應「森林、大海、沙漠」的寬闊;第四段,急轉入城市的喧囂,僅「喧囂」二字,包含各種雜音、限制、批判、雜語,一句就寫出受限;但第五段,卻承而翻轉出心態的寬闊,點出主旨,從前三段空間的寬闊,轉念進入心境的寬闊。若能轉念,何處不是森林大海沙漠?帶出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