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步調飛快的時代,科技發展的速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創新就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好像永遠沒有盡頭。這種情況下要準確預測未來簡直比登天還難。那麼,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我們在評估公司價值的時候,是不是該換個角度思考?或者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目光轉向不同類型的公司?
回顧歷史,每一個世代的人都覺得自己很特別,好像遇到的挑戰都是史無前例的。想想看,20 世紀初汽車橫空出世,對當時的社會造成多大的衝擊!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是城市的面貌,都因為汽車而徹底改變。
到了 1980 年代,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同樣也掀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快、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整個世界都因此變得不一樣了。每個時代的人都覺得自己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好像只有自己經歷的變化才是最劇烈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科技的本質就是不斷地推陳出新,每一項新的發明、新的技術,都宣稱自己是革命性的突破。我們總覺得自己經歷的變化比前人更多、更快,但這可能只是一種錯覺。變革一直是人類社會的常態,只是變革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我們這一代跟以前的人最大的不同,或許在於我們能夠立刻知道世界各地發生的所有變化。以前像貝爾發明電話、愛迪生發明電燈,消息可能要過很久才會傳遍全世界,不像現在,地球另一端發生什麼事,我們馬上就能知道。
有形與無形之間:重新定義資產價值
近年來投資人開始意識到「無形資產」的重要性,這可以說是一個觀念上的重大轉變。無形資產到底對公司價值有什麼影響?我們又該怎麼評估那些在當今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大企業?這些大企業的價值,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無形資產。
說實話,一直以來都覺得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之間,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那種區別比較像是會計學上的分類。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取決於它未來能不能產生現金流。能產生現金流的東西,可能是工廠、機器設備,也可能是專利、品牌商譽,從估值的角度來看,兩者其實沒有什麼不同。不管是商標還是廠房,只要能幫你賺錢,它們的價值基礎都是一樣的,就是未來能帶來多少現金流。
對於那些過度執著於資產負債表的人來說,有形和無形資產的區別似乎很重要。他們喜歡用資產負債表來評估公司價值,但其實這是一種很荒謬的估值觀念。很多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東西,像是品牌聲譽、顧客忠誠度、技術 know-how,這些都不會完全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對於那些腦袋裡只有資產負債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因為他們突然發現,很多能幫公司賺大錢的東西,居然沒有出現在報表上。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有形和無形資產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更關注的是盈餘和現金流。有趣的是,許多無形資產的現金流,反而比有形資產更容易預測,因此也更容易估值。想想看,一家擁有廣大忠實顧客的品牌,它的未來營收是不是比一家只有老舊廠房的公司更穩定、更可以預期?
我們不需要為了無形資產的崛起而制定新的遊戲規則,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估值這件事。重點是要認清,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並不能完全反映出一家公司真正的價值所在。
估值方法百百種:不只現金流量折現法
談到估值方法,不能只想到現金流量折現法 (DCF)。當然,DCF 是估值的核心工具之一,它透過預測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然後用一個合理的折現率把它們折算回現在的價值,藉此來評估公司的內在價值。這就像是在預測一棵果樹未來能結多少果子,然後再把這些果子的價值加總起來,看看這棵樹現在值多少錢。
不過除了 DCF 之外,市場上還有很多其他的估值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優點、缺點,以及適用的情況。舉例來說「相對估值法」也是一個很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拿同產業或類似的公司來做比較,看看它們的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等指標,然後用這些指標來評估目標公司的價值。這就像是買水果的時候,我們會比較不同攤位的水果價格,看看哪一家的比較划算。相對估值法的好處是簡單易懂,但缺點是太過依賴市場比較,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如果市場瘋狂的時候,大家都在追捧某個產業的股票,那麼用相對估值法算出來的結果可能就會偏高。
另外「資產基礎估值法」強調的是公司的資產價值,像是帳面價值、重置成本等等。這種方法對於某些產業,像是房地產或是重工業,可能比較有參考價值。畢竟,這些產業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們擁有的土地、廠房、設備等等。但是,資產基礎估值法忽略了公司未來賺錢的能力,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產業特性大不同:估值方法也要跟著變
不同產業的公司,在估值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和使用的方法也會不一樣。科技公司的成長性通常很高,但也伴隨著很高的風險。在評估這些公司的時候,要更看重它們未來的成長潛力,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獲利。這時候,像 DCF 這種動態的估值模型可能就比較適合。
至於那些成熟產業的公司,像是食品、日用品等等,它們的現金流量通常比較穩定,所以在估值的時候,可以更看重它們的獲利能力和股息發放。相對估值法在這些產業中就比較常用。像是買民生必需品,通常會比較不同品牌的價格和品質,看看哪個比較划算。金融業因為受到政府嚴格的監管,所以在估值的時候,要特別考慮它們的資本結構和風險管理。資產基礎估值法在金融業的估值中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畢竟銀行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們持有的資產。
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產業的特性,選擇最適合的估值方法。例如,對於一家剛成立的科技新創公司,因為它未來的現金流量非常不確定,我們可能需要結合多種估值方法,並且做一些情境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評估它的價值。這就像是在投資一家剛起步的小吃店,除了要考慮它的菜色、口味之外,還要考慮它未來有沒有可能擴大規模、開分店等等。
行為金融學來攪局:投資人不是機器人
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投資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常常會受到各種心理偏誤的影響。這些心理偏誤可能會導致市場出現不理性的狂熱或恐慌,讓公司的股價偏離它真正的價值。
常見的心理偏誤有哪些呢?像是「過度自信」,投資人可能會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厲害,結果做出一些過度冒險的投資。又或者「損失規避」,投資人可能會更害怕賠錢,而不是追求賺錢,結果錯失了一些很好的投資機會。還有「羊群效應」,投資人可能會跟著大家一窩蜂地買進或賣出,而不是自己獨立思考,結果造成市場泡沫或崩盤。
這些心理偏誤可能會對估值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在市場一片樂觀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過度樂觀,覺得某家公司的未來成長潛力無限,結果把股價炒得老高。相反地,在市場恐慌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過度悲觀,覺得這家公司沒救了,結果把股價殺得很低。
為了避免這些心理偏誤,我們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目地跟著市場走。同時,也要建立一套嚴謹的估值模型,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這就像是在開車的時候,不能只看著別人的車怎麼開,也要注意路況、交通號誌,並且要有自己的判斷。
總體經濟風向球:利率、通膨都要看
總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像是利率、通貨膨脹、經濟成長等等,都會對公司的估值產生很大的影響。利率上升會讓公司的借貸成本變高,也會提高投資人要求的報酬率,進而降低公司的價值。通貨膨脹會侵蝕公司的獲利,因為物價上漲會讓公司的成本增加,但售價卻不一定能跟著調漲。經濟成長則會讓公司的營收和獲利增加,進而提高公司的價值。
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我們要調整估值模型中的相關參數,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公司的價值。例如,在升息的環境下,我們要提高折現率,並且更保守地預測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量。這就像是在煮菜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食材和口味,調整火候和調味料。
估值實戰應用:選股、擇時、配置
估值不只是算算數字而已,更重要的是把它應用在實際的投資決策中。我們可以利用估值來做很多事情:
- 選股:找出那些被市場低估的公司,這些公司通常比較有投資價值。這就像是在逛菜市場的時候,找到那些品質好、價格又合理的食材。
- 擇時:在股價低於估值的時候買進,在股價高於估值的時候賣出,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觀念。這就像是在農產品盛產的時候買進,在價格上漲的時候賣出。
- 評估投資組合的風險和報酬:確保你的投資組合符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這就像是在規劃一趟旅行,要考慮自己的預算、時間,以及想去的地方。
估值:投資路上的指南針
估值是一項複雜但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就像是投資路上的指南針,能幫助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找到方向,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公司。透過深入了解不同的估值方法,並且把它們應用在實際的案例分析中,可以更有效地評估公司的內在價值,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趨吉避凶。
重點摘要:
- 估值方法:現金流量折現法、相對估值法、資產基礎估值法,各有優缺點和適用範圍。
- 產業特性:不同產業的估值考量因素不同,科技業看重成長性,成熟產業看重獲利能力,金融業看重資產和風險。
- 行為偏誤:投資人並非總是理性,心理偏誤可能導致市場失靈,影響估值。
- 總體經濟:利率、通膨、經濟成長等因素,都會影響公司估值。
- 實戰應用:估值可用於選股、擇時、投資組合配置。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