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的其中一個印象是到處都可以吃到和風牛肉飯,其實我個人對這種食物的興趣不大,感覺就是肥牛飯改了個外族名而已。
人生的第一碗和風牛肉飯應該是追溯到小學一、二年級時,那時的荃灣廣場有個大大的噴水池。媽媽帶我到商場中的吉野家吃午飯,我坐到高高的椅子,期待母親大人會捧來些甚麼。結果,是一大碗飯 - 牛肉飯。
小時候的我經常嘔吐,大概長輩們心底裏都很怕帶我外出吃東西吧?吃太急會嘔,吃太飽會嘔,反正一個月嘔吐一次都算正常。
我大口大口地吃那碗飯,忘了吃了多少,忽然就被「一條」牛肉卡住了喉嚨。然後,我不負眾望,把吃下去的都嘔在碗中(我都忘記了有無嘔到周圍啦)。母親大人只好尷尬地道歉,手忙腳亂地收拾,然後拜托清潔嬸嬸幫助善後,拖着我逃離現場。
自此,我們沒有一起去吉野家了。
中學時,學校對面有間家庭式日本料理,美幸亭(不用找了,倒閉了)。有時我和同學都會去光顧,為了填飽肚子,我會選擇牛肉飯。不是為了回憶或情感,只是感覺上比烏冬、壽司飽肚。有一次,有個同學遇上我小時候同樣的遭遇,被「一條」牛肉卡住了,但他努力地掙扎,成功把牛肉拉出來,救了自己一命,也救了同桌的我們。我不想見證好友吃牛肉致死的事成為我中學回憶。死裡逃生的他,換來一句:「喂,你好核突啊。」,絕對不是我說的(劃清界線)。
原來,未能令人致死的事,終有一天都會蛻變成一笑而過的往事,不是嗎?
長大成人後,我很少光顧吉野家,不是我怕被肥牛殺死。而是我討厭連鎖霸權,無可否認讀大學時會被它廉價的下午茶吸引,但肥牛飯真的不太吸引我。工作後,有時也會被廉價的「吉邊」吸引,偶爾光顧。 早些年常去日本渡假,幾乎一有長假就會逃到日本。去了這麼多次反而一次真正的和風牛肉飯都未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