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想明白資源的使用時機,人生會越好
不管目標是最大化財富總和還是最大化人生體驗總和記憶股息確保人活得值得,不會年老才後悔沒體驗人生複利確保過得安心,避免晚年財務壓力
打工族要擔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擔心年輕時過度節省,錯失體驗
擔心年輕時過度消費老年缺錢
前面是多數老一輩尤其是嬰兒潮世代的現況
這個世代透過提早存錢提升財務安全感
金錢透過時間複利可以增值,未來獲得更大的經濟自由
最大的風險是要開始花錢的時候健康可能會跟不上,沒辦法陪孩子搭飛機旅行或者從事登山潛水等活動
而在他們眼中的山道猴子則是不懂替未來打算、過度透支未來
另一方面早期投資體驗的價值也能隨著時間增長,一次難忘的旅行不只當下快樂,還能透過回憶不斷帶來快樂
尤其健康和時間、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會用完),而錢是賺不完的
在良好的狀態下得到的體驗會在心理層面不斷增值,讓人生更豐富
所以山道猴子和八加九也可以抬起胸膛說,賈伯斯說要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
不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等到失去了健康才羨慕我早早就懂得如何花錢
年青人顯露的智慧就像老年人的頑固一樣惹人厭。
所以現在花和未來存這個兩難究竟應該怎麼辦?
要怎麼透過體驗提升人生價值又確保未來的財務安全?
不是賺最多錢的人最成功,而是用錢換來最多價值的人最成功
存款多但沒有好好體驗人生是一種浪費,過度揮霍導致財務困境甚至晚年生活品質不佳也很愚蠢
放眼整個社畜的生命週期,健康是一條不斷下滑的線
而收入則是由低到高,大約五十五歲左右再走下坡的倒U線
考慮健康,年青人收入又地低,可以借貸透支將來中年的高收入來投資體驗
不管是上高端的技能學習、理財知識課程或者旅遊社交,都比以後才做更好
基本上看長輩什麼事做不了有能力先做就對了,不要過度存錢
現在登玉山健行爬聖母峰或者野營步行環島,去印度背包獨旅冒險去新潟滑雪以後不見得做得到
中壯年以後收入變高,財務能力是人生最好的階段,要更重視儲蓄投資,讓複利幫你賺錢,最大化資產
而體驗依然是重要的,35歲陪伴孩子成長、家庭出遊露營的價值,一定大於60歲才出發去跟團
等到五六十在職場升不上待退了,算一算什麼是coast-fire門檻,健康狀態好沒三明治也可以去體驗人生
搭郵輪慢活或者去聽聽人文類型導覽認識各個文化遺產
如果要傳承資產,別等到變遺產,提早在大概孩子26-30歲時提供買房或者創業上的財務支持最好
想一想那些在55歲等到老皇帝駕崩才繼承大位的太子
老了以後基本上就是過著提領資產的人生了
年輕時投資體驗,老年時提領資產,中年時善用收入
越早想清楚人生願望清單,越能把複利作用和人生體驗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