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成長的這條路上,常常聽到一句話:「存量要守,增量要攻。」但問題來了——我們對存量真的了解嗎?我們對增量的期待,是否也過於理想化了?
這篇就來聊聊品牌在成長過程中,如何用更貼近人性的視角,理解用戶的行為與選擇,不論是已愛過你的、還是從沒進店的,背後其實都藏著品牌可以精準挖掘的增長機會。
1/ 存量與增量,不能只看數字
在品牌經營的過程中,常會被現有資料所綁架。尤其在做「存量分析」時,數據給你一堆指標,但這些都只來自已經留下來的那群人。這就像「倖存者偏差」——我們看到的,是留在船上的人,卻忽略了那些已經跳船的。
而「增量市場」反而看不到資料,但真正的問題藏在:
- 為什麼不進店?
- 為什麼只買一次?
- 為什麼知道了你,還是不買?
解題的關鍵,就藏在這些「沒發生的事」裡。
2/ 增量市場最怕的兩件事:首單即終單
品牌常為了拉新下廣告、推活動、撒折扣,好不容易吸引進來了,結果只有一次性交易,沒有後續互動。
👉 新客的轉化之後,還需要情緒與場景的連續性,才能從一次購買,變成常態選擇。
我們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 用戶第一次看到品牌時,是在哪個情境?
- 他是「真的需要」,還是「剛好看到」?
- 用完後,他有想分享嗎?還是默默忘了?
越是不確定、越是即興,越容易變成只買一次。
3/ 存量市場的誤解與機會:別被數據騙了
存量市場的分析看似漂亮,但陷阱也多:
- 只看復購,不知道為何流失
- 只看轉化,不知道為什麼進來卻沒買
這時候,你需要的不只是 BI 報表,而是進一步拆解用戶當時的「情緒場景」與「關注重點」:
💡簡單來說,人們不是為了產品本身買單,而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過得更像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品牌會有「被使用者主動曬出來」的特質——因為它讓人「裝得起來」。
4/ 四種人,你得分清楚對話方式
品牌成長,要對四種人說四種話。
✅ 1. 愛你的人
- 常用你什麼產品?在哪種情境?
- 他怎麼描述你這個品牌?
🧠 任務:把好感放大,提高復購、推薦、品牌黏性。
❌ 2. 不愛你的人
- 是不知道你?還是知道了但不想買?
- 進店率低?還是轉化率低?
🧠 任務:釐清障礙,設計入門體驗。
🕊 3. 愛過你的人
- 為什麼只買一次?
- 現在換了哪家?有什麼點讓他流失?
🧠 任務:找出低谷的關鍵,重新設計「下一次體驗」。
💤 4. 從沒愛過你的人
- 從沒試過這類產品?還是從沒看到過你?
- 是品類太冷門?還是品牌形象不吸引?
🧠 任務:透過「跨場景」讓他認識你,例如聯名、包裝、試用策略。
5/ 情緒決定時間,裝感決定預算
品牌的價值,不只是功能,而是能不能讓人「感覺自己更好看、更厲害、更值得被認同」。
有人說:「情緒,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分出時間;而『裝』,決定他會不會為你花錢。」
如果品牌能成為「值得被看見的裝備」,那消費者會更願意付錢,甚至幫你分享。
✅ 增量策略:靠情緒與場景啟動第一次進店
✅ 存量策略:靠價值與標籤,讓使用者曬出你的品牌、加速復購與推薦
6/ 品牌四個「沒有」,會讓你一直卡在原地
這四個「沒有」,如果沒察覺,會變成成長瓶頸:
- 沒有故事 → 沒人想講,推薦率低
- 沒有印記 → 沒人記得,進店率低
- 沒有差異 → 跟別人一樣,復購率低
- 沒有透傳 → 看不懂在賣什麼,轉化率低
每個「沒有」都在削弱你的品牌印象,導致消費者進來一看,什麼都不記得。
7/「進店六風」:想要被看見,就得順風起飛
消費者為什麼進來?除了廣告、SEO,還有以下六種推力:
- 朋友推薦(人性最強跟風)
- 社群平台推文(平台效應)
- 超級網紅(個人品牌效應)
- 排名榜單/評分(演算法之風)
- 競品攻擊(妖風來了)
- 熱門議題搭車(事件帶動)
你不能只靠一種風,你得設計讓消費者「來過一次就忘不了」的印記。
8/ 品牌成長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人」
數據分析、廣告技術、轉化優化都重要,但所有這一切的底層,還是回到:
- 你了解用戶的需求了嗎?
- 你知道他們的焦慮、慾望、生活場景嗎?
- 你讓他「進來一次」的理由,會成為他「留下來」的動力嗎?
別只追著數字跑,理解人,才是品牌永續成長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