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
主要戰場位於歐洲,同時也影響了中東、非洲、亞太地區。戰爭初期各國使用傳統戰術與新技術結合,導致大量傷亡。1917年後,各國開始大量使用現代化技術,如:電話、無線通訊、戰車、飛機。
德軍在西線發動多次攻勢,但未能扭轉局勢。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軍集中兵力於西線,但仍然無法抵禦協約國的進攻。
協約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帝國為首,後來美國也加入。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為主。
原因是因為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要求未獲滿足後,於1914年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引發了歐洲強烈的連鎖反應。
這場戰爭導致超過900萬士兵和平民死亡,戰後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解體,許多新國家誕生。
德國失去部分領土:
波蘭:重新建立,獲得德國波森地區和西普魯士。
丹麥:北石勒蘇益格經公投後回歸丹麥。
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德國海外殖民地被分配給英國、法國、日本等協約國。
俄羅斯因十月革命和隨後的內戰而瓦解部分領土獨立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獲得獨立。
芬蘭宣布獨立。
波蘭:重新建立,部分領土來自俄羅斯帝國。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短暫獨立,但後來被蘇聯控制。
奧匈帝國因民族主義運動和戰爭失敗而瓦解,形成多個新國家:
奧地利:成為一個小型共和國。
匈牙利:成為單獨的王國,失去大片領土。
捷克斯洛伐克: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組成的新國家。
南斯拉夫: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地區組成。
羅馬尼亞:擴大領土,包括特蘭西瓦尼亞和布科維納。
鄂圖曼帝國在戰後解體,大部分領土被瓜分:
土耳其共和國:以安納托利亞為基礎成立。
中東地區的領土被劃分為英法託管地,包括:伊拉克、巴勒斯坦(現在的以色列)、敘利亞和黎巴嫩。
新成立、重建國家
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新興國家出現,重新劃分歐洲的政治版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帝國主義的力量,促進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形成,並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