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逃離那個死胡同
Emily 的職涯選擇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在台灣長大,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種社會模式:成年後應該擁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而不是選擇自由接案的職涯路線。這樣的價值觀來自長輩的期待,使她在求學與職涯選擇上,傾向於較傳統的發展路徑。
從小就對畫畫、設計與服裝充滿興趣的 Emily,大學選擇就讀服裝設計系。畢業後,順理成章地進入服裝產業,擔任產品企劃職務。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她開始意識到上班族的限制——「我覺得當上班族有一個缺點,最大的致命傷就是,你做多少,得到的錢就是那樣,會一直在一個死循環裡面,除非你在公司是很重要的位置。」
「我的工作已經算是很有趣的企劃工作,可是還是免不了會陷入這個死胡同,每天一直不停的循環做同樣的事情。」
某天,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開始思考自由接案的可能性。而這個想法出現的時機恰到好處,當時在業界已經累積了一定人脈,剛好朋友邀請她一同創立服裝品牌,擁有多年的服裝產業經驗,她認為這是一次值得嘗試的機會,於是決定與朋友合作創業。

繪畫原來可以成為一種職業
Emily 開始畫插畫,算是與經營服裝品牌同步展開的。品牌剛成立時,恰巧碰上夥伴準備結婚,請她幫忙畫婚禮看板。這對她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次久違的嘗試。在傳統教育環境中,繪畫常被視為興趣,而非一條能成為職業的道路,因此她過去從未認真考慮過以此為生。
然而,一旦開始動筆,她的熱情便被完全喚醒。朋友原本只希望簡單畫畫,但她卻投入更多心力,希望成品能更完整、更精緻。而她將成品分享到社群平台後,也意外獲得許多關注,甚至開始有人主動詢問是否能委託她創作,這讓 Emily 驚喜地發現「原來畫畫也能成為工作!」就這樣,從最初的嘗試到後來的機緣巧合,她逐漸踏上了插畫創作的旅程。

從手繪轉變到電繪的過程,她笑著回憶:「在服裝公司上班的時候,看到視覺部同事每天在弄繪圖板,當時覺得很酷,想要試看看,剛好有一次看到在特價就買了一個,一開始超不會用的,筆觸方式跟手繪差很多。但覺得都已經花下去了,就開始亂畫。」
在經營品牌的過程中,夥伴希望品牌擁有獨特的視覺風格,而她恰好擅長畫畫,於是決定設計品牌的周邊商品。她利用自己對織品的專業,推出絲巾、帆布包等產品,並透過過去的人脈找到合適的廠商製作,也在這時候有了自己的印花商品。
談到對繪畫的啟蒙,Emily 笑著說:「可能是有點天份吧?從幼稚園開始,不管我畫什麼,總是會有大人在旁邊稱讚,說 ‘好厲害喔!’」然而,真正影響她畫畫思維的,是國小時老師推薦她去的畫室。
這間畫室的教育方式相當自由,與傳統畫室不同。當一般孩子被教導要先畫輪廓、講求精準比例時,她的畫室卻採取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先畫面,讓畫作的內容自由展開,而非被線條限制。此外,畫室使用的紙材也與眾不同,經常會以深色或飽和度高的紙張作為底,讓畫面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她,讓她的創作思維比一般人更具開放性,也讓她理解到:「原來,畫畫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初入插畫圈,從零摸索的自由接案挑戰
談到迷惘的經歷,Emily 毫不避諱地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插畫家,她的學習方式更像是「邊做邊學」,透過接案不斷摸索。初期難以預測每個案子可能帶來的挑戰,也不確定該如何安排工作排程,這讓她感到無所適從,常常「踩坑」。
「剛開始接案時,我根本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時間,常常會花費過多精力在一個案子上,甚至會不計成本地投入。」除了時間管理上的困難,她在心態上也經歷了不小的掙扎。初期的她總是希望把每個案子做到完美,即使報酬不高,仍會全力以赴。然而,每當客戶要求修改,她總會感到挫折,甚至對調整後的作品產生抗拒。作為一個自由接案的插畫家,她發現這個產業相對封閉,起步時幾乎沒有可以討論的對象,也難以掌握同行的動向。這讓她一度懷疑自己的實力,甚至放大了許多無謂的焦慮,直到她開始參加各種活動、交流會,發現許多插畫師的困擾與她如出一轍,心態上才漸漸釋懷。

除了心理上的適應外,在技術層面也經歷了一段迷茫期。剛開始創作時,她難以準確地將腦中的畫面轉化為具體的作品,甚至會發現自己今天畫的風格,與明天畫的完全不同,缺乏穩定性。「後來我想到了一個辦法——臨摹。我會去觀察自己喜歡的插畫家是怎麼畫的,分析他們的筆觸,然後努力模仿,研究哪些畫筆能畫出類似的感覺,試著去拆解那些技法。」她解釋,「這需要時間,但當你畫得夠多,這些技巧就會慢慢內化,最終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另一個讓 Emily 感到挫折的,還有與客戶的溝通流程。在商業插畫的工作模式下,與客戶確認草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她起初對此並不擅長。「我從小習慣的畫畫方式是先畫面,而不是先畫線條,所以剛開始畫草圖的時候,真的超痛苦。」她接著說,「我知道要畫草稿,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畫,這讓我剛開始接案時,面對商業需求感到格外困難。」
除此之外,她還曾在報價與合約問題上跌過不少跤。最初,她與客戶的溝通幾乎全憑 Line 記錄,沒有正式的報價單,也沒有規範修改次數,導致她經常無償修改多次,甚至影響到其他案子的進度。
「當時真的超傻,完全沒概念要怎麼報價,也不知道修改次數應該有限制,結果客戶改來改去,我就只能一直改。」她無奈地笑道,「後來踩了幾次坑,才知道一定要把規則訂清楚,現在的合約都會詳細列出修改次數、額外費用等等,這樣才能避免後續爭議。」
經歷了這些成長與挑戰後,Emily 現在的工作狀態已比當初穩定許多。她發現,現在主動找上她的客戶,大多是她也有興趣的主題,這讓創作的過程變得更加愉快,也讓她更有信心走在這條路上。

沒有捷徑,只有前進
當被問及是否曾後悔或陷入迷惘時,Emily 想了想,笑著說自己倒沒有特別後悔的時刻。「因為經歷過迷惘,才會更珍惜現在擁有的。」 她坦言,迷惘雖然令人不安,卻是必要的過程。她認為,這段經歷讓她更清楚每一幅作品的價值,不只是時間成本,還有投入的心力。「你要先搞懂自己為這幅畫付出了多少,才能談到讓自己滿意的報酬,而不是單純接受廠商的條件,畫完卻不開心。」迷惘的過程無法逃避,也沒有捷徑。只能透過不斷嘗試發展屬於自己的風格,也學會在面對不同挑戰時,調整方向。
談及那段最迷惘的時期,Emily 用極具畫面感的方式形容:「那時候焦慮到不行,整晚失眠,閉上眼睛時,世界是黑暗的,但心跳聲卻大到能清楚聽見。」她回憶,每次熬到清晨,太陽光透進房間,身體雖極度疲憊,卻仍無法入睡,甚至感到反胃。那種身心俱疲的感受,正是她對迷惘最深刻的記憶。
談到有沒有面對迷惘的方法?Emily 直率地說:「就去找人聊聊,不管是朋友、同行,甚至是網路上的社群,當你聽到別人的故事,就會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慘,再不行就去罵男友吧(哈哈哈)。」 她笑著說,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處境艱難,只是因為不了解別人的狀況。「當你意識到,原來大家都在經歷相似的困境,甚至有人比你還慘時,反而會得到一種奇妙的慰藉。」此外,她也強調,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把自己照顧好,永遠是最重要的。」

採訪後記,現在的 Emily
雖然在服飾品牌成立一年後,就不幸的遇到疫情三級警戒,生意受到很大的影響後便收掉了。現在的 Emily 則是又回到上班族,但選擇了相對彈性的工作,讓自己還是可以將心力放在「插畫家」的身份上,我們很好奇,歷經迷惘的 Emily,現在對生活有什麼感覺?「我其實蠻滿意現在的生活,有個基本的生活收入,又在喜歡的事情上面得到很多成就感,正職工作和案子都得心應手。正經歷人生中蠻好的階段。」Emily 帶著她的招牌笑容,開心的分享。

採訪編輯:李亞璇、梁銓/撰稿編輯:李亞璇/攝影:蔡幸圃、張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