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挑戰下,森林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與可持續管理至關重要。森林在調節氣候方面具有全球重要性,在維持社群和支援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本地重要性。 但它們和依賴它們的人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而有效的森林管理方法不僅有助於提升森林的生態功能,還能促進碳儲存、保護生物多樣性,並支持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本文將淺談多種主要的森林管理方法,包括森林保護、植樹造林、再造林、森林復育、輔助自然再生、再野化、農林復合和景觀復育,深入分析它們的定義、主要措施、區別,以及在當前環境背景下的適用性和重要性。
森林管理方法
定義: 森林保護旨在防止森林退化和砍伐,維護現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功能。
主要措施:
區別: 與其他方法相比,森林保護更側重於維持現有森林狀態,防止進一步退化,強調對現有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適用性和重要性:
總而言之,森林保護在當前環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
定義:在過去沒有樹木覆蓋的地區種植樹木,創建新的森林。
主要措施:
區別: 與再造林(Reforestation)不同,植樹造林是在過去沒有森林覆蓋的地區建立森林,通常是首次種植;而再造林是在已經被砍伐或退化的森林地區重新種植樹木,恢復森林覆蓋。
適用性和重要性:
總體而言,植樹造林在全球氣候變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為確保其可持續性和生態適宜性,必須謹慎選擇樹種和規劃種植策略,避免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定義: 在已經被砍伐或退化的森林地區重新種植樹木,恢復森林覆蓋。亦即指在森林消失後,通過自然或人工方式重新培育樹木覆蓋的過程。 美國森林協會的再造林工作主要包括在經歷了嚴重野火、病蟲害爆發或土地開墾等事件後,種植苗圃培育的幼苗,以恢復森林覆蓋。
主要措施:
區別: 再造林著重於恢復先前存在的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在短期內進行,以促進碳吸收和生態恢復。
適用性和重要性: 在全球森林退化的背景下,再造林對於恢復生態系統功能、提高碳儲存能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再造林項目不僅僅是種植幼苗,還包括一系列確保成功的活動,如收集種子、在苗圃中培育種苗,以及確定種植地點、時間和樹種。例如,在德克薩斯州,工作人員會收集野生灌木植物的種子;在夏威夷,則支持供應哈卡勞森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幼苗的本地植物苗圃。
定義:一項綜合性的生態恢復策略,旨在通過多種措施將退化或破壞的森林恢復到健康且功能完整的狀態。
主要措施:
區別:與再造林專注於在已砍伐或退化的區域重新種植樹木不同,森林復育是一個更為全面的過程,涵蓋了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旨在重建整體的生態功能和服務。
適用性和重要性:在當前全球面臨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背景下,森林復育提供了一種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它不僅有助於恢復生態系統的健康,還能增強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和長期功能。
定義:一種森林復育方法,旨在通過減少干擾和提供保護,促進自然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加速退化土地的生態恢復。此法為成本效益高、適用範圍廣的森林恢復方法,對於促進生態系統健康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措施:
區別:ANR利用自然再生的力量,通常成本較低,適用於退化但尚有種子庫的地區。
適用性和重要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ANR提供了一種經濟高效的森林恢復方法,有助於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恢復生物多樣性,並增強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
當前挑戰: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給自然再生過程帶來挑戰。在一些國家森林中,只有40%的再造林需求依賴自然再生,其餘60%需要人工種植。
定義: 再野化是一種生態保護策略,旨在通過恢復關鍵物種和自然過程,讓生態系統恢復自我調節和演替的能力,從而增強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
主要措施:
區別: 與傳統的保護方法相比,再野化更強調恢復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通常涉及大範圍的土地和物種重引入,目的是讓生態系統恢復到更自然的狀態。
適用性和重要性:在當前環境背景下,再野化被視為恢復生物多樣性和增強生態系統功能的一種創新方法。 特別是在大型保護區和生態走廊中,再野化具有重要潛力,有助於提升生態系統的韌性和自我維持能力。
注意事項:然而,若管理不當,再野化可能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和居民生計造成負面影響。 荷蘭的Oostvaardersplassen(OVP)項目自1983年開始引入赫克牛、科尼克馬和紅鹿,最初未對種群數量進行管理,導致過度放牧和冬季大量動物死亡。 2018年,OVP的管理計劃進行了修訂,減少了食草動物的數量,以恢復生態平衡。
因此,成功的再野化需要謹慎規劃和管理,確保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平衡。 這要求政策制定者、科學家和當地社區密切合作,共同推動可持續的再野化項目。
定義: 農林復合是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將樹木種植與農作物和畜牧業系統相結合,旨在同時獲得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
主要措施:
區別: 農林復合不同於傳統農業或林業,它強調在同一土地上綜合利用樹木和農作物,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適用性和重要性: 在全球氣候變遷和土地退化的背景下,農林復合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助於提高農業生產力、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土保持,並促進農民的經濟收益。
定義: 景觀復育是指在更大空間尺度上恢復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功能,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從而提升整體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韌性。這是一種綜合性的保護策略,在恢復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功能,並提升人類福祉。
主要措施:
區別: 景觀復育著眼於整體生態系統的恢復,強調在區域或景觀尺度上進行規劃和實施,與單一地點的復育工作相比,具有更大的空間範圍和綜合性。
適用性和重要性:在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的背景下,景觀復育提供了一種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恢復生態功能,促進物種多樣性,並提高生態系統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
綜合上述,選擇適當的森林管理方法應根據特定地區的生態特徵、社會需求和經濟條件,制定量身訂製的策略。無論是通過保護現有森林、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還是推行永續的農林業,這些方法都應根據實際狀況,採取最適合自然恢復的方案。如此方能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確保生態系統的長期健康,並確保森林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撰文:Dr.ANDERSON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