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陽光灑進房間,小朋友趴在窗前,專注地盯著窗外。他忽然興奮地叫了起來:「有一隻小鳥!」我順著他的目光望去,一隻毛色鮮豔的小鳥正停在窗台上,歪著頭,好奇地四處張望。小朋友覺得這畫面很可愛,於是拿起紙筆,快速地畫下那隻鳥。他的筆觸稚嫩卻充滿靈氣,不一會兒,一隻色彩鮮豔的小鳥便躍然紙上。
他認真地為小鳥塗上顏色,每一筆都帶著童真的想像。他本來還在畫背景,想要加上欄杆,但畫到一半,忽然皺起眉頭:「欄杆好醜,我不喜歡!」於是,他乾脆把畫好的小鳥撕下來,貼到另一張已經畫好的背景紙上。這個過程完全是他自發性的創作,沒有任何人指導,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就這樣玩了一個下午,全神貫注地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又或者,籠子裡的鳥其實並不覺得自己受困,反而認為這裡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它有吃不完的食物和乾淨的水源,不必擔心風雨與天敵,或許對它來說,這已經是一種幸福。而那些在外面自由飛翔的鳥兒,可能正羨慕著籠子裡的鳥,覺得它的生活無憂無慮,不必為生存而奔波。
小朋友對這幅畫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問他:「為什麼要把小鳥放進籠子?」他聳聳肩,理所當然地說:「因為我想抓住它!」但緊接著,他又笑著說:「你也可以反過來看啊,這樣小鳥就是在籠子外面了。」他這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我驚訝不已。
原來,自由與不自由,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取決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它。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實我們早已被無形的框架束縛;而有時候,我們羨慕那些看似自由自在的人,卻不知道他們可能也在嚮往我們的生活。這是一體兩面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沒有誰對誰錯。
我們的社會往往教導我們要遵循某些規則,照著「應該」的方式去生活。人云亦云的結果,讓我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相比之下,小朋友的思維是最純真的,因為他們沒有受到太多既定觀念的影響,他們的世界就是自己的畫布,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改變、創造。
當我們討論自由與不自由時,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各種政治與經濟問題使人不安。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各國之間的競爭與衝突,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現實。有時候,世界的變化甚至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可能一覺醒來,一切都已經不一樣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是否還擁有選擇的自由?還是我們早已被各種社會結構與政治勢力束縛,成為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個體?我們所嚮往的「自由」,真的存在嗎?還是它只是我們幻想中的一種狀態?
當我看到昨天陸配離開福州機場的畫面,周圍環繞著許多陌生的人群時,我知道她並不自由。她的行動受到限制,她的選擇受到影響,她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著。或許她內心有過掙扎,或許她也曾嚮往過另一種生活,但最終,她只能順從這個體制所安排的一切。這讓我更加珍惜現有的自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由的價值。
回過頭來看那幅畫,小朋友的創作看似簡單,卻隱藏著深刻的意義。他用最純真的方式呈現了一種選擇——他可以決定小鳥的去向,他可以改變畫面,他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世界。而這,或許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我們是否還保有那份童真的思考方式?我們是否還能夠勇敢地為自己做決定?自由,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種心態,一種選擇的權利。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重要的是我們內心是否仍然擁有那份自主的勇氣。
窗戶外的小鳥仍然自由飛翔,而我們呢?我們是否能夠突破內心的籠子,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