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疫苗領域 — GSK (葛蘭素史克)

[6]疫苗領域 — GSK (葛蘭素史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這週進行到了第六堂課,這次是介紹疫苗領域 — GSK (葛蘭素史克),GSK 將傳染性疾病視為其主要治療領域的衛生保健型公司,與各國政府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並擁有龐大的全球分銷網絡。

這週有趣的點是,沒想到一提到疫苗產業,就引起熱烈討論,大家在發問特別的踴躍,尤其是在討論到政府疫苗採購時,大家意見相當直白。另外,我默默隱身在這堂課裏,想說可以撐到學期未的說,竟然還是被認出來了,不愧是分析師啊。


把課堂一部分的內容整理成圖卡筆記放上來

...


疫苗產業的商業模式

  1. 雙重市場與利潤結構
    疫苗產業通常包括兩大主要市場:政府採購市場 (To G) 與自費市場 (To C)。政府採購市場是為了擴大免疫接種計畫(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雖然能觸及廣大民眾,但疫苗價格通常較低,利潤不高。自費市場則主要針對願意自行付費接種疫苗的個人,例如成人疫苗或非政府強制接種的疫苗,這個市場的利潤空間通常較高,淨利率可能超過 30-40%。相較之下,藥品產業雖然也面臨不同支付方,如保險公司、政府、個人,但這種由政府主導的低利潤大規模採購與高利潤自費市場並存的現象在疫苗產業更為顯著。
  2. 公共衛生與政府影響
    因疫苗與公共衛生很密切,政府在從研發、採購到推廣方面都受重要影響。政府的免疫計畫直接影響疫苗的需求量和價格,甚至可能將某些疫苗納入強制接種,進一步壓低價格。藥品產業雖然也受到政府監管和藥品給付政策的影響,但疫苗產業與政府的這種緊密關係及其對價格和市場的直接干預更為突出。
  3. 較高的進入門檻
    疫苗的開發和製造通常比許多藥品更為複雜和困難,需要更長的時間、更高的投資和更嚴格的品質控制。例如,從第一期臨床試驗到批准上市可能需要長達八年的時間。此外,疫苗的臨床試驗通常需要更大的樣本數和更長的時間來觀察發病率。這種高進入門檻使得疫苗產業的競爭者相對較少,一旦產品建立領先地位,就可能形成類似獨佔的局面。
  4. 較長的產品生命週期
    疫苗常為長壽商品,特別是經政府採購,能許多疫苗,特別是兒童接種的基礎疫苗,已經使用了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一旦疫苗被納入政府的免疫計畫並獲得廣泛採用,就能帶來非常穩定且持久的現金流。雖然藥品也有其生命週期,但受到專利過期和新藥競爭的影響可能更大,而疫苗一旦確立地位,其需求相對穩定。
  5. 產品差異化策略
    由於市場特性,疫苗公司常透過聯合疫苗來實現產品差異化並提升盈利能力,如,肺炎鏈球菌疫苗從13價發展到15價再到20價,GSK則以其佐劑技術作為主要的差異化優勢。
  6. 製造的複雜性與嚴格的品質要求
    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產品,直接施用於健康人群,特別是兒童,因此監管機構 (如FDA)對其品質和安全性有極高的要求。疫苗的生產過程可能非常複雜,需要多批次生產和嚴格檢驗,耗時較長,且擴大生產規模也較為困難
raw-image


GSK的佐劑系統

佐劑技術是 GSK 疫苗業務主要的差異化優勢。GSK 透過其獨有的佐劑系統,能夠提升疫苗的免疫反應,使其更有效力且保護力更持久 (圖中橘線)。佐劑還有潛力提供更廣泛、更持久的保護,甚至對不同的病原體產生交叉保護。


raw-image


GSK 擁有多種佐劑,其中特別是 AS01 系列(包含 AS01_B、AS01_E 等變異版本)皆是由下列核心要素組成:

  1. MPL (3-O-desacyl-4′-monophosphoryl lipid A)
    由沙門氏菌 (Salmonella minnesota) 的脂多醣 (LPS) 經去毒化修飾而成
    能活化先天免疫,促進樹突細胞及巨噬細胞功能
  2. QS-21
    從南美安第斯山區肥皂樹 (Quillaja saponaria) 萃取之皂素
    可增強 T 細胞、B 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
  3. 脂質體 (Liposome) 載體
    將 MPL 與 QS-21 包覆其中,以增加穩定度並提升遞送效率
  4. AS01_B 與 AS01_E 的主要差異,它們在配方比例與最終劑量設計上有所調整,目的在於:
    1. 最佳化不同抗原的免疫需求
    2. 安全性與耐受性
    3. 最終濃度差異


參考資料 https://xinanclinic.com/archives/12015


傳染病疫苗的六種原型

根據《麥肯錫》的文章將傳染病疫苗歸納為以下六種原型:

  1. 季節性限制 (Seasonal Limitations): 這類疫苗主要針對具有季節性流行的疾病,例如流感疫苗。這類市場的特點是商業價值高,技術上相對不複雜,但競爭激烈。
  2. 殘餘未滿足需求 (Residual Unmet Needs): 針對已有疫苗,但仍存在未被滿足需求的疾病,例如瘧疾、肺炎和腦膜炎。這類市場商業價值高,技術難度不高,但新進入者會面臨較大挑戰,因為現有廠商已建立優勢。
  3. 持續性全球威脅 (Persisting Global Threats): 針對如 HIV 和 Epstein-Barr 病毒等持續存在的全球性健康威脅,這些疾病在鑑定合適的抗原和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方面面臨技術挑戰。這類市場商業價值高,但技術突破是主要的挑戰 。
  4. 潛在爆發 (Potential Outbreaks): 針對可能爆發的罕見疾病,例如某些病毒性出血熱。這類疫苗的商業價值不高,因為疫情爆發的時間和嚴重程度難以預測,研發和生產也面臨挑戰。
  5. 被忽視的疾病 (Neglected Diseases): 主要影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疾病,例如裂谷熱。由於商業不確定性和技術複雜性(包括難以產生保護性免疫),這類疫苗候選藥物很少進入後期臨床開發。雖然需求迫切,但商業價值有限,技術上也具挑戰。
  6. 醫院相關挑戰 (Nosocomial-Associated Threats): 針對醫院內常見的抗生素耐藥性感染,例如 E. coli 和 C. difficile。這類疫苗的研發結果不一,且面臨商業和後勤挑戰,例如如何確定目標接種人群和最佳接種時間。這類市場技術上可行,商業價值有待驗證,但行銷上相對容易鎖定目標。
raw-image
raw-image


疫苗產業的成長機會

整體而言,COVID-19 大流行強化了疫苗的商業價值,過去五年疫苗候選藥物的數量顯著增加了 30%。儘管疫情期間的應對速度和規模難以在常態下維持,但它為加速疫苗創新提供了一個模式。

  • 擴大研發和製造合作夥伴關係: 疫情顯示,企業、非營利組織、學術界和政府之間的聯盟可以加速研發和製造。維持這些夥伴關係有助於降低資本成本並加速生產。
  • 透過全球資金增強商業可行性: 目標明確的資金承諾可以降低投資風險,並促進持續創新,特別是針對影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LMICs)的疾病。全球資助者和國際機構可以透過提供明確的創新資金激勵來提高疫苗開發的商業吸引力。為了在危機之後持續甚至加速疫苗創新的動能,《麥肯錫》的文章提出了五項行動:
  1. 提高疫苗接種率: 需要醫療保健生態系統的協調努力,以改善疫苗接種的可及性,接觸更容易感染特定疾病的人群,並創新疫苗接種方式。
  2. 投資於彈性製造能力: 轉向彈性的、多產品的製造可以確保為未來的疫情做好準備並簡化生產流程。然而,彈性產能的成本需要新的激勵措施和資助者與製造商的大量投資。
  3. 推進全球監管協調和監管機構與創新者之間的合作: COVID-19 大流行突顯了合作、溝通和協調的好處,這些可以整合到其他疾病中。此外,疫苗產業的成長也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
    • 收集與疫苗接種率和驅動因素相關的更好的見解,希望建立有關疫苗接種率和人口統計數據的 COVID-19 級別的詳細數據,以及重拾疫苗信心和建立勢頭的投資。
    • 使用數位和非數位工具傳播和闡明個人的免疫接種計劃,並認識到接觸特定人群的障礙。
    • 投資新策略來識別更容易感染某些疾病的目標人群,並在他們所在的地方與他們接觸,包括僱用值得信賴的信使。
    • 維持透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啟動的新管道(例如藥房和行動診所)獲取疫苗的機會,以支持更便捷地提供新疫苗。
    • 利用創新者和資助者對新交付技術的投資,有可能提高人們接種疫苗的意願。例如,疫苗微陣列貼片(VMAP)和疫苗丸雖然可以增加疫苗的採用率,但需要克服廣泛應用的重大障礙,包括商業規模生產。
  4. 投資靈活的生產能力:新的資金和激勵措施降低疫苗生產風險。
  5. 促進全球監管協調和監管者與創新者之間的合作:從新冠疫情中學到的教訓。
    參考資料: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life-sciences/our-insights/beyond-the-pandemic-the-next-chapter-of-innovation-in-vaccines/


..


最後挑其中兩個問題

Q1:為什麼疫苗To G的 Business 這麼差,為什麼公司還要做?

A:以下是大家討論有可能的原因:

穩定的現金流:即使利潤不高,但政府採購通常量大且穩定,能為公司提供持續的現金流。


作為其他業務的配銷管道:

參與「To G」市場可以建立與政府和醫療機構的合作關係,這有助於推廣和銷售利潤更高的「To C」(自費)疫苗或其他產品 。透過兒童的公費疫苗接種管道,或許能帶動家長為自己或孩子選擇自費疫苗 。


維持與政府的良好關係:

與政府合作提供公費疫苗,有助於建立公司的社會責任形象,並維持良好的政府關係,這在疫苗產業中至關重要.。可能這是一種「塑造公共識形象」的方式。


為未來升級或多價疫苗鋪路:

開發和供應基礎的公費疫苗可能是開發更複雜、利潤更高的多合一或多價疫苗的基礎。公司可能需要先具備生產單一疫苗的能力,才能進一步開發聯合疫苗 。


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

一旦疫苗的生產線建立起來,即使公費疫苗的利潤不高,只要能涵蓋變動成本,公司可能仍會繼續生產,以最大化利用現有資產。


策略性考量與競爭:即使單一公費疫苗利潤微薄,但透過參與公費市場,公司可以阻止競爭對手進入,並在未來推出升級產品時保持優勢。如果公司有升級版疫苗,可能會將舊版疫苗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政府。


社會責任與公眾健康:疫苗產業的本質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參與國家免疫計畫是藥廠履行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政府也需要在其中扮演平衡的角色,既要確保疫苗供應,又要給予藥廠足夠的誘因進行開發 。


疫苗公司參與看似利潤不高的「To G」業務,是出於多方面的策略性考量,包括穩定的營收、配銷管道的建立、政府關係的維護、未來產品發展的基礎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這與利潤豐厚的「To C」市場形成互補,共同構成了疫苗產業獨特的商業模式。


第二個問題蠻有趣,課堂上大家熱烈的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著在留言區回答

Q2: 如果您是一家新成立的疫苗公司的執行長,並且擁有一項專有技術,可以打入每個疫苗產品市場,您會最青睞哪種產品?其理由又是什麼?
  • Influenza (流感疫苗)
  • HPV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 Shingle (伏帶疹疫苗)
  • Rabies (狂犬病疫苗)
  • DTaP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




Appreciate Vincent Yu for good teaching!


#醫療產業分析 #Lesson6 #GSK


avatar-img
Invest Your Lifes
296會員
78內容數
https://fb.com/InvestYourLife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Invest Your Lifes 的其他內容
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這週進行到了第五堂課,從前幾堂的『專利藥品與學名藥』的介紹、再來是『化學藥物與生物藥』,這次是介紹一間從『生技科技 (Biotech) 到轉型為成功的生技製藥公司』 —— 再生元 (Regeneron)。再生元的領導團隊都是由專業技術背景的博士所組成,由於背景特殊內
這週是醫療產業分析的第四堂課,主題是生物藥物與糖尿病產業領導者 —— 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這週有趣的點是,老師說胰島素是一個存在60年的東西,他最喜歡這種存在很久,然後又沒有新的東西可以取代它,只要一提到胰島素市場的賺錢方法、獨特經濟模式和持久的定價能力,老師的眼睛就會亮了起來
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這週進行到了第三堂課,主題是製藥業的大藥廠公司 —— 輝瑞 (Pfizer)。這週有趣的點是,下雨加上天氣寒冷,但這並未影響校外旁聽者的熱情,甚至參與旁聽加入的「神秘群組」人數愈來愈多,相較之下,在校生的大學生出席率卻有所下降。
這週是醫療產業分析的第二堂課,主題為 「市場規模估算框架與技術」 (Framework and Technique for Market Size Estimation)。課程內容逐漸深入,除了掌握金融市場知識與企業運作模式,分析師還需要具備產業研究能力。
這週跑去大學上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真的讓人眼界大開。據說校外生比在校生還多,第一堂課時小教室直接被擠爆,第二堂課系主任才臨時喬換到大教室,光是這點就能看出這門課的吸引力。 授課老師的產業經驗相當豐富,講解時幾乎不需多加思索,就能迅速點出許多企業的管理模式、成長估值、競爭策略等,完全不拖泥帶水。可能
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這週進行到了第五堂課,從前幾堂的『專利藥品與學名藥』的介紹、再來是『化學藥物與生物藥』,這次是介紹一間從『生技科技 (Biotech) 到轉型為成功的生技製藥公司』 —— 再生元 (Regeneron)。再生元的領導團隊都是由專業技術背景的博士所組成,由於背景特殊內
這週是醫療產業分析的第四堂課,主題是生物藥物與糖尿病產業領導者 —— 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這週有趣的點是,老師說胰島素是一個存在60年的東西,他最喜歡這種存在很久,然後又沒有新的東西可以取代它,只要一提到胰島素市場的賺錢方法、獨特經濟模式和持久的定價能力,老師的眼睛就會亮了起來
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這週進行到了第三堂課,主題是製藥業的大藥廠公司 —— 輝瑞 (Pfizer)。這週有趣的點是,下雨加上天氣寒冷,但這並未影響校外旁聽者的熱情,甚至參與旁聽加入的「神秘群組」人數愈來愈多,相較之下,在校生的大學生出席率卻有所下降。
這週是醫療產業分析的第二堂課,主題為 「市場規模估算框架與技術」 (Framework and Technique for Market Size Estimation)。課程內容逐漸深入,除了掌握金融市場知識與企業運作模式,分析師還需要具備產業研究能力。
這週跑去大學上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真的讓人眼界大開。據說校外生比在校生還多,第一堂課時小教室直接被擠爆,第二堂課系主任才臨時喬換到大教室,光是這點就能看出這門課的吸引力。 授課老師的產業經驗相當豐富,講解時幾乎不需多加思索,就能迅速點出許多企業的管理模式、成長估值、競爭策略等,完全不拖泥帶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