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男朋友的交往邁入了第九年,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在感情中如果有遇到疑難雜症,有時候也會來詢問我。
而就在最近一次和朋友聊感情問題,突然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 — —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戀愛成功 SOP」!所有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相處之道,都是我們這些「資深情侶」事後回想才整理出來的。就像我和我家那隻(笑)能穩定交往九年,根本不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很懂怎麼談戀愛,純粹是因為……我們夠相愛,然後一路跌跌撞撞,慢慢找到兩個人都舒服的相處方式。
今天想分享的,不是什麼「照做保證幸福」的教學手冊(拜託,感情哪有這麼簡單),而是我們這九年來體悟到的三件事。如果你剛好也在感情裡有點迷惘,或許能給你一些靈感 — — 但請記得,愛才是唯一的準則,其他一切都不過是它的延伸。

原則一:愛是唯一的門檻,不愛了其他都免談
常聽到有人開玩笑說「情侶一律建議分手」,這句話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殘酷的真相:許多關係走到盡頭,純粹是因為「不愛了」。
我還記得剛交往的時候,我和男友就約定好:再怎麼吵,絕對不說『分手』。這不是什麼浪漫的承諾,而是我們很清楚 — — 話說出口是會種進潛意識的。就像在心裡埋一顆種子,你每想一次「要不要分」,就是在幫它澆水,遲早會發芽。愛是需要刻意保護的,而「不愛」常常是從放任這些小念頭開始的。
當愛沒了,原本覺得可愛的小任性會變成「煩死了」、貼心的舉動反而覺得「很多餘」。所以現在只要有朋友來問感情問題,我第一句話一定是:「你還愛他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其他技巧都是徒勞。
原則二:持續溝通,不是為了說服,而是為了「對焦」
愛是地基,那溝通就是讓關係可以往上蓋的鋼架。這裡說的溝通不是「今天吃什麼」那種閒聊,而是真的去對焦兩個人對未來、對生活、甚至對「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想像。
我和男友的默契並非天生,而是透過無數次討論(甚至爭執)累積的。比如我習慣計畫,他偏好隨性;我重視儀式感,他覺得輕鬆就好。這些差異曾讓我們摩擦,但正因願意坦誠溝通(有時候是邊哭邊講啦),我們才學會在「我的堅持」和「他的隨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慢慢找到兩個人都 OK 的相處模式。
重點不是誰讓步,而是創造出兩個人都舒服的新模式。如果價值觀差太多,硬要配合只會讓兩個人都很痛苦。好的感情應該是1+1>2,一段健康的關係,應該能讓你成為更完整的自己,而非勉強削去自己的稜角。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裡越來越不像自己……那真的該好好想想了。

第三件事:對的人不是「找到」的,是「養成」的
年輕的時候誰沒列過「理想型清單」?身高要多少、收入要多少、要有什麼興趣……但現實是,你最後愛上的那個人,八成跟你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笑)。因為很多條件其實只是幻想,甚至你自己也不確定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男友根本不是我當年的「理想型」,但這九年來,我們透過無數次溝通和磨合,慢慢變成最「適合」彼此的樣子。好的伴侶就像手作陶藝,要一邊調整一邊塑形,而不是去精品店挑一個完美成品。與其執著「找到對的人」,不如問自己:「我願意和這個人一起成長嗎?」
最後想說……
愛是起點,也是答案
九年前的我,哪懂這些大道理啊!能走到現在,說穿了就是因為……我們夠愛對方,我們願意為「愛」持續努力,所以願意一起面對所有問題。吵架後先低頭、意見不合時努力找共識、累到不想說話時還是願意給個擁抱。
如果你現在對感情有點疑問,不用急著找「標準答案」。只要問自己:「我還愛他嗎?這段關係值得我繼續努力嗎?」 如果答案是 No,放手不是失敗;如果答案是 Yes,那就一起去創造屬於你們的相處模式吧!
畢竟,所有成功方程式,都是走過的人回頭畫下的足跡。而你們的路,終究要靠自己的雙腳走出來~
(然後如果有人問我戀愛秘訣,我大概還是會回:「就……真的很愛對方啊!」)
感謝你的閱讀,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寄信跟我互動交流,那對我來說會是一大鼓勵,也非常希望可以 following 我的帳號,那裡紀錄著任何一個激發我內心漣漪的小小啟發、小小靈感。
Dairrene 小黛
|一個熱愛行銷花花世界的 outdoor 女子
Follow me on IG(Dairrene)
|一個滿載著登山自潛,被冀託分享多點知識的帳號
Willing to connect via email(amyashley520617@gmail.com)
|隨時看到,隨時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