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孤寂》鹽山版之前,我涉入很深,也有部份決策權的製作,只有這系列第一篇的《Er(r)osー一則錯誤給愛情的留言》以及口袋咖啡的各場演出。《百年孤寂》鹽山版算是我第一次深入參與及陪伴到了整個製作的重頭戲,也是第一次面對的觀眾偏向中型劇場的作品。
2016年6月2-5日 ── 台南鹽山
原著 ──馬奎斯。劇作 ──周曼農。導演 ── Baboo
特邀演出──松島 誠(Makoto Matsushima)
演員──李明哲、莫子儀、吳維緯、梅若穎、周明宇、蔡佾玲、沈威年、鄧九雲、蔡亘晏、王宏元、陳彥斌、王詩淳、施宣卉、曾歆雁、黃俊傑、林哲熹、楊迦恩、蕭東意、吳立翔、徐浩忠、尤勝宏、王元宏
這次拍主視覺之前離我上次去七股鹽山應該有十多年了,長大後再去鹽山,而且是與場地方溝通過後可以爬上鹽山拍照,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因為鹽山真的有夠難爬…而且還要一直閃一尊很大的財神爺雕像。然後在去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鹽山附近交通根本超級不方便的啦!
回到台北後,主要是跟設計大師聶永真的合作,感受到當時拍出的景像,在經跟攝影師的取景及設計師的設計之後,可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氣場。我記得當時來回過了很多次,但大多是透過導演,跟永真的工作室取得檔案,製作許多不同宣傳需求的尺寸圖片。
老實說經過十年,中間很多過程記不太清楚了。但我記得在導演的堅持下,節目冊做得非常精美,也來回修改過很多次,中間數度覺得應該夠了吧,但還是要再改,改到印刷廠的死線。因為除了設計頁面外,節目冊中間還有尺寸再小一號的別冊,頁面還有燙金,很精緻,也很貴。
劇本也修改過許多版本,加上有一位日本邀請來的演員,以及台灣沒有任何合適的空間可假裝是鹽山那個空間來進行排練,演員們對於地形與空間也很難有想像,所以我對在台北的排練過程印象非常淡薄。
然後時間瞬間進到演出前一個多月,那時已經決定會有兩週還三週的時間在鹽山當地排練,所以演員會是第一波去到台南,由於沒有任何製作組的人會跟去,所以我算是現場唯一一位製作組的人。
我們訂了一間離鹽山車程約十五到二十分鐘的老舊飯店,考量到就算我們白天叫了計程車,晚上回程可能也叫不到,所以安排了眾演員們兩人一台機車,做為這段時間的主要交通方式。
演出時間是六月初,五月中進行排練,鹽山沒有任何遮蔽物,非常炎熱。所以我們的排練是從下午開始,先在園區的有屋頂但沒冷氣的大活動空間進行排練,到了傍晚上到鹽上進行排練。
真的有種修行的感覺。
到演出前一週,設計們陸續來到台南,我也租了一台汽車專門載設計來回鹽山跟高鐵。舞台基本上就是倚仗鹽山天生的氣勢,還有幾座訂製的鐵桌鐵椅,本來覺得應該就這樣,直到導演希望在鹽山山腳種一顆樹。所以某天我就載著導演在台南郊區挑了一顆樹,請老闆插在鹽山旁,演完後再請老闆載走,據老闆說,那顆樹回去後也是…會活得很辛苦。
音樂的話,設計的部份由柯智豪擔任沒什麼問題,給觀眾聽的音響我記得是鐸夫架的,但演員用的監聽我沒什麼印象了。燈光的話,燈光設計鄧振威因為有兩個最強的燈光設計在上頭ー太陽與月亮,所以是依著自然光線來設計燈光,從天光尚有,打到月色高昇。山景、燈光與演員,是我看過最有氣勢的戲劇演出畫面了。
還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由於各設計的設備傳輸都需要網路,所以在舞監岱岱的提醒下,找了中華電信牽了暫時的網路。如果各位有去過鹽山,可以想想那個網路要從哪裡開始接…
這些是觀眾看得到的部份,觀眾看不到的部份,還有發電機的處理(所有演出用電力都是吃外叫的發電機)、觀眾動線的引導(感謝台南文化局的協助,讓觀眾可以坐遊覽車從台南市到鹽山,但中間交通時間的安排,是否要等車到齊再開演等,也是很麻煩)。
啊對,還有第一週排練時票都還沒賣完,心急如焚的導演拉著我在台南四處拜拜祈求票房好、天氣好,去的是台南的風神廟(因為很少見到有主祀風神的廟,所以特別有印象)。
演員也非常非常非常地辛苦,他們場跟場之間,下場時要待在哪裡?鹽山坡度對肢體的考驗,還有接近演出時其實時常下雨,下過雨的鹽山又滑又陡非常難移動,何況還要移動得好看。但還好有他們,才能創造出至少三場美麗絕倫的演出。
對,雖然當時是賣四場的票,但印象中沒有演完,好像最後一場演到一半,因為雨勢過大,考量演員安全而取消。
我記得隔天回到台北,進到辦公室只有我一個人,當時演出的東西送回辦公室堆的滿滿地,相當崩潰。
後來結案發現賠了很多錢,賠到原本預計要在台北寶藏巌的演出也決定取消。回頭來看以製作上來說,《百年孤寂》鹽山版有好多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但當時我的能力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但以創作上來說,這是我從第一齣接觸賣票的製作(2006《Into The Woods》)至今,氣勢最恢宏的一齣戲。
天地坐著一座山,山上有一群人,演著一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