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排練期聊完了,要準備進入劇場週,卻發現還有一些比較非首演的事情可以說,於是就有了這一篇。
這邊的首演,指的是這齣戲從無到有第一次在同一個場地連續演出2場以上,中間沒有經過空窗的週末,也就是不用重新經歷裝台/技排等工作。而首演以外的演出通常會有三種情況:重製、重演、巡演。
以下是我自己的定義:重製:劇本、設計、演員、宣傳方向等,某部份有大幅重新設計、製作、換角,且距離上一次演出該作品隔了1年以上。
重演:大部份保留首演時的設計,可能有少部份更動,或距離上一次演出隔了1年以上。
巡演:與首演基本上相同,並在與首演不同的城市演出。
如果是重製,我基本上會當成一個新的作品來看待,就會回到這個系列的第一篇開始。所以這邊著重在重演及巡演需要做的事情。大致上分成四項:軟硬體、人事、巡演旅宿運、宣傳,且前置期跟排練期會很大程度重疊在一起。
軟硬體–有哪些東西可以用?
重演/巡演由於大部份設計不變,因此舞台佈景、服裝道具都會沿用,但會需要注意存放空間(倉庫)及保存情況,例如是否有些損傷需要修補。這時會先從修補需求的可能時間往前推,跟相關人員(通常是舞監或TD)約個時間去倉庫點景,除了確認保存情況,也要清點需求數量是否相符。這時會用到的就是在演出後會整理出來的各種舞台圖面、小道具清單、服裝清單等。
舉個需要修補的例子,是2023年演完《泰雅精神文創劇場》後,放入倉庫的泰雅阿嬤人偶,在2024年要演出前,需要把它臉上淡掉的漆料重新上妝。過程是「發現可能會有這個問題」→「點景拍照給製偶師」→「跟製偶師約時間修補」。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也經歷過人偶的修補
除了已有的硬體之外,舞台、燈光、音響、影像也都會有個重要的工作:套圖。意思是把首演時設計好的圖面,利用模擬軟體,放到接下來要去演出的場地舞台上,看看是否有什麼問題。
常見的問題是尺寸不合、觀眾席角度不同以致於會出現原本沒有的視線遮蔽席、燈光桿位與首演場地不同需重新規劃、場館可提供的基礎燈具與首演場地不同需重新列出燈具需求清單甚至調整燈圖、音響可吊喇叭的位置不同、觀眾席到舞台的距離不同投影機需求不同、側台/後台空間不同所以服裝快換空間位置需要調整等等。
舞台面、燈桿就那些,觀眾席也是固定的不會動,所以這些問題抓出來後,就會需要與設計或技術頭們開會協調,如何才能維持與首演相同的模樣。這樣除了是確保觀眾的預期外,進場的演員與技術人員也會較快上手。
比較不受影響但也需要確認的是例如影像/音樂音效的演出檔案是否都在,也都還能播放,舞監的cue表是否沿用等等。再來是導演組是否有東西要調整,例如經過首演後,覺得戲太長要修短、某一首音樂要更換cue點、某一套服裝想調整等等各種技術跟創作上,主動的修正,讓演出變得更好。
由於首演時軟硬體的製作通常會佔成本很大一部份,因此重演/巡演時若可以不要製作新東西,可以最大程度地省下經費,然後拿這些錢投入旅宿運…
人事–把大師兄找回來!
如果在首演時沒有先敲定巡演/重演的場次,那想把劇組所有人同樣找回來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裡指的除了演員、導演、設計外,還包括技術人員。通常製作端會儘可能與導演與主要演員協調,甚至為了他們調整檔期;而設計可能有了首演的經驗,在沒有大改的情況下也不一定需要出現在劇場週的現場,而是將維持原本設計的工作交給技術頭;至於上至舞監下至crew的技術人員,則是有機會透過交接讓演出可以順利運行。
整體來說,參與演出愈深愈多,需要跟愈多不同部門協同工作的崗位,愈難被取代。

愈能是原班人馬,對重演/巡演的製作愈友善
如果整個劇組的人都能原班人馬回來,在製作上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因為不需要大家一起跟著讓新進組的人熟悉到能安全工作的練習時間。但如果有人是新入組,那交接就會是重要且必要的,技術上會以技術頭跟舞監為主,交接到對演出是熟悉的程度,除了前後任加上製作組協同的交接外,新人也要透過觀看演出錄影來熟悉情況。
如果新入組的是演員,那就更會需要增加排練時間,讓演員熟悉角色,也熟悉彼此的表演節奏。且相應需要付出的成本,除了排練時間增加的所有人的排練費之外,還有增加排練時間而跟著增加的排練場地租金以及行政工作時間、新演員是否需要新做服裝等等。

2024年在做《沒有人想交作業》長銷版時,演員王鏡冠跟郭耀仁在不同場次演出同一個角色,服裝就要做兩套才行
除了交接的安排外,人事上還有需要跟所有人談費用,技術人員是算時段費,所以跟首演差不多,演員算場次,所以視情況可能跟首演也差不多。接下來設計會談授權費用,除非首演簽了設計的買斷合約,但通常沒有設計會簽這種賣身契;而像導演、舞監的角色,可能工作量會比首演少一些,但也可能首演付的酬勞比不上實際的工作量,這時就會有些許討論的空間,讓重演/巡演可以降低成本,進而更容易穫利。
從這邊可以看出來,在票房回收上,如果首演跟巡演差不多,硬體製作佔比愈大的製作,在重演/巡演上,愈有機會回本。
另外則是技術人員如果可以用當地crew,則在旅宿上會省下非常多,讓我們往下看。
巡演旅宿運–瑣碎重要的煩人小事
要把一整批人帶到不同城市演出,為了確保這群人能夠在預期的時間出現,最容易掌握的方式,是由製作組安排相應的旅宿,而一般來說,旅宿的費用也都會由製作端出。
這部份會由製作行政組主導,並要與技術頭密切溝通,要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
- 選定飯店:在預算內,選定距離演出場地足夠近或交通便利的飯店,最好附早餐。大多會選擇雙床房型的雙人房,部份人員可能會需要安排單人房。一般會讓同組的人住同一間,因為通常抵達當地或去劇場工作的時間會相同。但如果男女比有人落單,就會視情況協調不同組同性別的人同住。而技術頭如果人員有變化,就要儘快讓製作組知道來進行調整。
- 安排交通:依舞監提出的進劇場行程表,來安排各組人員的交通,通常會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起迄站,以及注意交通節點轉車所需的時間,如高鐵到劇場的計程車。這裡一個模糊地帶有「交通時段」的問題,例如坐高鐵是否需要另算交通時段給技術人員?同時也要注意是否有人去回程的日期或時間與大隊不同。
- 確認貨運:跨縣市的貨車除了要早點確認時間及報價外,也需要確認在倉儲地點裝車的時間及人手。
- 倉儲:重演/巡演地點演完後,佈景要存放在哪裡?有多大的空間可以用?演完後是否深夜可以入庫?
- 日支費:如果是出國的巡演,除了交通住宿貨運外,台灣端的人員還會有日支費(perdiem),行政院主計處有不同國家的日支費標準,但我做過的是以預估劇組人員每日的日常交通、不在組內用餐的用餐費用來計算,這也會是一筆成本。
從上面可以看到,以雙人房一晚$2500,到高雄的高鐵來回$3000來計算,讓一個台北的技術人員移動到高雄演出,週二開始裝台週日拆台,住五晚的情況,一個技術人員的旅宿成本基本上就是(2500/2)*5+3000=$9250,這還不含每日交通以及交通站點到劇場/飯店的計程車費。如果我是15個技術人員的劇組,那大概就是13-15萬左右的成本,這還不含導表組。
行銷–在首演的肩膀上再次找到觀眾
行銷的部份跟之前【製作心法】演出製作第二步ー排練(5) 宣傳行銷 要做的事大同小異。但經過首演,應該會有可以幫上忙的東西有觀眾口碑、觀眾輪廓這兩項效益,也會增加重要的演出精華、劇照等視覺素材。
重演/巡演的觀眾,會隨著隔首演時間的長度,對作品的記憶逐漸模糊,若口碑很好,那就要試著拉回大家的記憶;反之,則是重新找到演出精彩的切入點,重振觀眾的信心,多少才能有點效果…
第一次寫超過3000字,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如果你正在經歷重演或巡演,也歡迎一起在留言區聊一聊你的感受,或是有任何問題也可以一起討論,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朋友,對我也是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