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釋過特斯拉自動駕駛計程車營運的路線猜測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5g5Cut8ZE/ 很高興看到有引發一些討論,是關於Uber的市場可能會被Cybercab 分蝕,而為什麼我不會看壞Uber呢?

- Tesla 和 Waymo 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先驅,而 Uber 是交通網路公司作為共享出行的領導者,專注於提供平台和客戶接觸。
- Tesla目前是以製造為核心,而且擁有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強,具備Robotaxi的技術基礎。但缺乏大規模運營叫車服務的經驗,進入消費者服務領域可能會遇到文化與執行挑戰。
- Waymo是技術導向的自動駕駛先驅,已經部署完全無人駕駛服務,但受地域限制未能規模化,車輛成本居高不下,且缺乏遍及全球的消費者觸達能力。
而Uber呢?
Uber擁有全球領先的叫車服務平台,有廣泛的用戶基礎與完整的供需算法,能提供即時叫車服務,本身不造車。目前行動業務依賴人力駕駛,成本較高且效率受限。
Uber是一間聚合商,專門整合各式各樣的計程車駕駛,幫忙媒合乘客作配對賺取中間的佣金,在上一篇提到過,Uber除了與Cruise、Coco、Wayve、WeRide和Avride合作聯手,也已Waymo合作,目前在奧斯汀和亞特蘭大部署完全無人駕駛的叫車服務,作為一間聚合商,應該要嘗試各種合作,它需要的是「#供給」,如果市場上有更大的供給,就可以為Uber帶來更大的運力。他們需要更多潛在的載客車輛,而不是更少。所以我認為Tesla和Waymo可以幫到Uber。
相反地,Tesla也會需要Uber來擴張他的Robotaxi事業版圖,Uber成立至今,#Uber在世界各地有乘客資料、#Uber有與各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經驗、#Uber的平台有媒合的配對演算法,Uber的帝國不是馬上就有現在大家看到的規模,這樣的生態體系是最難打造的,而如果Tesla要朝計程車業務發展,這些一樣必須要自已重頭來過,並非只有叫車軟體這樣簡單。另外,人類的習慣也是最難改變的,要都轉成自動載客的乘車習慣,這點也不容易,不過今天先不提這個。
市場上存在這一種誤解,以現在這個時間點,市場上似乎把所有對Tesla有利的事情都等同於對 Uber 不利(之前反倒是市場所有看法都對Tesla不利),這其實很奇怪。大家也把 Waymo 的發展等同於對 Uber 不利,我認為這點是人們不了解生態系統將如何發展的情況。大家認為這將是一場贏者全拿的賽局,然後突然間,因為路上有 1000 萬輛 Cybercab的車,所以沒有人需要 Uber 了。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假設Uber、Tesla、Waymo之間,競爭和合作是雙向的,在資源有限、需求擴大的背景下,互補合作更有可能帶來持久的利益。當Tesla致力於將Cybercab量產化時,一開始與Uber這樣的平台合作會是現實且高效的選擇。
最後,雖然我的這些假設未必每項都能實現,但目的為大家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公司營運與市場決策。有時候,競爭並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合作和共生也可能帶來更多機會。希望這些Insight能激發更多思考,歡迎一起交流。
2024年12月16日發表於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1Tc3nw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