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陳立武過去在英特爾董事會任職期間,負責監督公司製造業務(IFS),但他當時已對英特爾的官僚文化、龐大的員工規模以及合約製造模式日益感到擔憂。
一般而言,新上任的執行長通常會先致力於鞏固內部地位,初期不太敢會大幅裁員。然而,英特爾去年已進行了 10% 的裁員,這或許是為了避免未來執行長推動改革時遭遇過多阻力。
目前市場傳聞英特爾可能將再裁減 20% 的人力,若是真的,員工總數將降至約 8.6 萬人。回顧 2012 年左右(時間憑印象),英特爾為拓展行動裝置市場成立了 MCG 部門,當時曾大規模招募人員。雖然該部門於 2016 年宣告失敗,並執行 ATC 裁減了約 10% 的人力。之後在 2018 年,為了推動平台驗證整合,WSIV 及其他團隊也開始擴編。而 Pat Gelsinger 在疫情期間也因其雄心壯志的發展目標而大幅招募員工,同時喊出 4 年內達成 5 個製程節點的目標,這也導致了自由現金流轉為負值。最終,英特爾在 2023 年開始執行 CPM 計劃,而 Pat Gelsinger 也卸任了執行長一職。
英特爾 CCG 雖然製成靠台積電,但產品設計還是很強。而 DCAI 其實也不錯,但靠自己的製成都沒辦法在正確時機順利推出, NEX 本來就比較注重邊緣,輸給 Nvdia 只是發展策略不同而已,說英特爾未能充分掌握 AI 發展而去找戰犯。事實上,除了 Nvidia 之外,其他科技巨頭在 AI 領域的發展當時也面臨著挑戰。只不過,英特爾同時還需應對其龐大的組織結構和歷史遺留問題,這無疑使其在追趕 AI 浪潮時更顯艱難。
預計在 24 日的公布財報,陳立武應該會說明英特爾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會如何,明天就會揭曉了。英特爾財報前的小道新聞通常很準,希望大家都能安全下莊。
圖:股價(上) | 員工人數(中) | 自由現金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