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川普政府的第二輪經濟政策全面落地,美中經濟徹底進入「雙極對抗」模式。
王宇坐在會議室裡,眼前的報告顯示:
- 美國政府加大「去中國化」力度,限制美企與中國供應鏈合作,並對「美資品牌在中國的運作」施加更嚴格的監管。
- 中國加速「國產替代」,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本土品牌成為市場主導者。
- 歐洲、日本、新興市場選邊站,各國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與美中兩大市場的合作方式。
- 企業不再能夠「同時兩邊討好」,而是必須明確選擇市場定位,否則將面臨被兩邊排擠的風險。
王宇深吸一口氣,知道這對企業來說,不只是品牌策略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當品牌必須「選邊站」,你該如何做決策?
過去幾年,他一直推動雙品牌、雙供應鏈、雙市場適應策略,讓企業能夠在不同市場靈活應對。
但現在,這種「兩邊兼顧」的策略,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有企業因為「過於模糊的市場定位」而遭受重創:
- 一家美資科技公司 嘗試保留中國市場,卻因為美國政府的「技術出口限制」,失去了關鍵產品授權,導致全球業務受影響。
- 一家歐洲品牌試圖維持「政治中立」,卻因為在中國市場未能展現足夠的本土承諾,被消費者排擠,市場份額縮水 40%。
- 一家中國製造商希望繼續出口美國,但因為被列入「不可靠供應鏈」,遭受美國關稅與金融制裁,企業陷入財務危機。
這些案例讓王宇意識到,市場已經不允許企業「騎牆」,必須做出明確選擇。
品牌生存的三種選擇
他整理出三種可能的品牌戰略,讓企業在「雙極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選擇 1:深耕美國及西方市場,完全去中國化
✅ 目標:確保企業符合美國法規,獲得政策支持
✅ 主要市場:美國、歐洲、日本、澳洲、印度等國家 ✅ 核心策略:
- 切割中國供應鏈,將生產移至「友好國家」(墨西哥、越南、印度)
- 強調ESG、數據隱私、民主價值,確保符合西方市場偏好
- 投資 AI、半導體、新能源等符合美國產業戰略的領域
⚠️ 風險:失去中國市場,面臨中國政府的報復性限制
選擇 2:完全本土化,專注中國市場
✅ 目標:確保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避免外資標籤風險
✅ 主要市場:中國、東南亞、中東、非洲 ✅ 核心策略:
- 與中國國企與本地企業合作,確保品牌被視為「本土品牌」
- 強調自主創新、數字人民幣支付、本地 AI 技術
- 確保數據儲存與營運完全符合中國監管標準
⚠️ 風險:失去美國與西方資本市場的支持,可能被西方政府列入黑名單
選擇 3:區域化品牌,避免捲入美中競爭
✅ 目標:在非美非中的市場尋找增長機會,避開政治風險
✅ 主要市場:東南亞、印度、拉美、中東、非洲 ✅ 核心策略:
- 設立獨立的區域品牌,避免與美中關係過於密切
- 供應鏈分散化,減少對中國或美國的依賴
- 透過本地投資與政府合作,確保企業在當地市場獲得政策支持
⚠️ 風險:市場碎片化,品牌管理與供應鏈成本增加
當全球市場變成兩大陣營,你的品牌是「棋子」還是「玩家」?
王宇在國際品牌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提出一個問題——
「未來的市場,已經不是誰能做得更大,而是誰能活下來。」
「如果你的品牌仍然想要『兩邊討好』,那麼最終只會被市場淘汰。」
在場的企業代表陷入沉思。
這不再只是行銷策略,而是企業決策層必須面對的終極問題:
「你的品牌,要在哪個世界裡生存?」
王宇的團隊開始為不同企業制定量身打造的「市場選擇方案」,確保每個品牌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 有些企業決定完全轉向美國市場,放棄中國供應鏈,確保符合西方監管標準。
- 有些企業選擇完全本土化,在中國市場深耕,確保不受國際政治影響。
- 還有企業選擇區域化策略,在東南亞、中東、非洲建立新的品牌生態。
未來的品牌,不是誰能站在頂端,而是誰能在新世界裡活下來
王宇望著窗外的城市天際線,知道這次的市場變革,將會徹底改變全球企業的競爭格局。
過去,品牌的價值來自市場佔有率、營收成長、行銷策略。
但現在,品牌的價值來自——
「你能在哪個市場活下去?」
這場全球市場的洗牌,才剛剛開始,而真正能適應這場變局的企業,將成為未來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