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中美貿易戰仍未降溫,地緣政治影響持續擴大,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趨勢明顯,全球市場變成了一個個相對封閉的競技場。
王宇的公司接到來自跨國企業的請求——
「我們的品牌過去一直強調全球市場定位,但現在,我們該如何調整策略,才能在這場地緣經濟競爭裡生存?」這不只是單一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國際市場的結構性變革。
過去 30 年,全球化讓品牌得以跨越國界,企業能夠用相同的品牌價值觀,在不同市場吸引消費者。
但現在,這種模式正在被打破。
- 美國與歐洲市場加強對中國企業的審查與限制,品牌需要重新塑造國際形象,避免被貼上「政治風險」標籤。
- 中國市場則進一步強調「國產替代」與民族品牌崛起,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被削弱,必須學會本土化生存。
- 東南亞、印度、拉美等新興市場成為企業競爭的新戰場,品牌需要快速適應當地文化,才能搶占先機。
王宇知道,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再依賴單一品牌敘事,而必須建立「區域化品牌適應能力」。
當全球品牌戰略變成「多重身份戰略」
他開始為企業設計一套全新的品牌布局模式:
1. 「品牌雙面戰略」——在不同市場建立不同的品牌角色
企業需要在不同區域,採取不同的品牌敘事,確保品牌在每個市場都能符合當地消費者的情感與價值觀。
✅ 在中國市場,品牌應強調「本土價值」、「民族科技」、「自主創新」,降低消費者對外資品牌的疑慮。
✅ 在歐美市場,品牌應強調「國際品質」、「技術信任」、「去政治化」,讓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力。 ✅ 在新興市場,品牌應強調「價格優勢」、「靈活供應鏈」、「適應當地需求」,搶占快速成長的機會點。
2. 「供應鏈品牌化」——讓生產與物流變成品牌價值的一部分
貿易戰不只是關稅問題,更是供應鏈的重塑問題。企業的供應鏈已經不再只是「後端營運」,而是品牌可信度的一部分。
✅ 供應鏈透明化:讓消費者知道品牌如何應對全球市場變局,例如:「這款產品 70% 材料來自東南亞,30% 組裝在美國,符合當地標準。」
✅ 區域生產認證:建立「中國製造版」、「美國製造版」、「印度製造版」,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品牌敘事,讓企業靈活應對政策變化。
✅ ESG(環境、社會、治理)認證:在歐美市場強調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市場強調社會責任,在新興市場強調經濟效益,讓品牌價值貼近當地政策。
3. 「品牌資產分散化」——不要讓品牌命運依賴單一市場
過去的品牌管理,強調統一性與全球影響力;現在,品牌需要學會「去中心化」,讓不同市場的品牌資產能夠獨立運行,減少政治與經濟風險。
✅ 建立本地合作夥伴機制:與當地企業聯名,讓品牌更具本土可信度,減少外資企業的標籤效應。
✅ 多品牌策略:在不同市場使用不同品牌名稱,降低企業在政治爭議中的曝光度,確保品牌能夠靈活運作。
✅ 品牌數據獨立運作:確保每個市場的消費者數據獨立儲存,符合當地法規,減少跨境數據風險。
當品牌不再是統一的,而是靈活適應的
這些策略推出後,許多企業開始調整品牌策略,放棄單一市場導向的全球化模式,轉向「多市場適應模式」——
- 一家中國科技公司 在美國市場推出獨立子品牌,強調開放合作與技術中立,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 一家歐洲時尚品牌 在中國市場與本土設計師合作,推出「中國設計系列」,重新獲得年輕消費者的關注。
- 一家供應鏈企業 透過「區域化供應鏈」策略,確保其產品在不同市場能夠符合當地法規與政策,減少貿易風險。
這一次,品牌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形象,而是一個能夠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靈活體系。
王宇站在新加坡舉辦的「全球品牌適應力峰會」上,看著台下來自各國的企業代表,他知道,這場中美貿易戰與全球市場的分裂,已經永遠改變了品牌經營的方式。
但他也知道,這不是危機,而是一個新的機會——
當世界變得更加破碎,能夠靈活適應的品牌,才是未來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