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看得見的紅樓夢」網頁圖片
《紅樓夢》是華文圈經典中的經典,擁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但是這樣高不可攀的形象卻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閱讀門檻過高、造成閱讀率超低。其中的閱讀門檻,除了書中使用二百多年前古雅的北京話讓人望而生畏之外,書中描寫的清代貴族生活與社會百態,也與現代社會相差太遠,更不要說書中蘊涵的儒釋道思想,早已不是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如何讓《紅樓夢》突破學術圈、被一般社會大眾「看見」,實在是件很困難的任務。
台北故宮這次的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發揮了故宮館藏的優勢,利用與《紅樓夢》同時期的清代文物,搭配書中的情節,重現了書中描寫的器物世界,讓《紅樓夢》跳出文字構築的城牆,化為實物來讓社會大眾「看得見」。「看得見的紅樓夢」以實體文物來回應這個影音當道的年代,畢竟再怎麼精緻的4K無壓縮畫質,也比不上與文物近距離接觸、親眼目睹的感動。身為資深紅迷的我,站在這些珍貴文物之前,看到腦海中的大觀園化為實體,感動莫名。根據個人的所思所感,我試著把展場文物配上《紅樓夢》的段落供大家欣賞,不過引用的《紅樓夢》原文與展場的介紹未必有直接的關連,特此聲明

北宋 定窯 白瓷劃花蓮紋梅瓶 作者攝於故宮展場
一語未了,只見寶玉笑欣欣擎了一枝紅梅進來。眾丫鬟忙已接過,插入瓶內。眾人都過來賞玩。寶玉笑道:「你們如今賞罷。也不知費了我多少精神呢!」…一面說,一面大家看梅花。原來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來高,旁有一枝,縱橫而出,約有二三尺長,其間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蘭蕙。各各稱賞…〈五十回 蘆雪庭爭聯即景詩 暖香塢雅製春燈謎〉

清 乾隆三年 牙雕風箏圖插屏 作者攝於故宮展場
此時探春的也取了來了,丫頭們在那山坡上已放起來。寶琴叫丫頭放起一個大蝙蝠來,寶釵也放起個一連七個大雁來,獨有寶玉的美人兒,再放不起來。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來,急的頭上的汗都出來了。眾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著風箏,說道:「要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黛玉笑道:「那是頂線不好。拿去叫人換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個來放罷。」
寶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這幾個風箏起在空中,一時風緊,眾丫鬟都用絹子墊著手放。黛玉見風力緊了,過去將籰子一鬆,只聽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黛玉因讓眾人來放。眾人都說:「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偺們大家都放了罷。」於是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線。那風箏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一時只有雞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點黑星兒,一會兒就不見了。眾人仰面說道:「有趣,有趣!」說著,有丫頭來請吃飯,大家方散。…〈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填柳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