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
身處華文圈的台灣,對於印度的印象,大概不脫以下的標籤:佛教、印度教、瑜珈發源地、充滿伊斯蘭風情的泰姬瑪哈陵、種姓制度、曾經的英國殖民地、落後、分裂、性犯罪猖獗…等等。這些標籤同時包含了最聖潔的正面形象、以及最污穢的負面形象,同一個國家能夠讓人產生這麼多複雜的印象與情緒,放眼古今中外的歷史,恐怕很難有其他的國家能與之匹敵。
在我完讀《興亡的世界史》之後,最大的遺憾就是這套堆起來比幼稚園小朋友還高的世界史叢書,居然沒有印度的專書。在市面上還買得到的印度史,居然還有台灣人寫的年代久遠、內容與思想停留在戒嚴時代的劣作;而翻譯國外的印度史,很多不是太簡略,就是非專業歷史學者的著作,都不是很理想。最後在圖書館找到這本《蒙兀兒之後—印度五百年的蛻變》(原書名:劍橋印度簡史),總算符合了我心目中的標準,可惜中譯本已絕版,只能在圖書館借閱。
說到我心目中的標準,就必須提到已故美國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這本現代民族主義理論的劃時代經典之作,以一個非常巧妙的切入點來分析民族主義的誕生:
想像的共同體不同於(基於實踐的理由,不可能是)現實共同體,現實共同體是建立在成員之間每日面對面的互動。安德森相信民族是社會建構的共同體,是由認知他們自己是團體一份子的人們之想像所建構而成…(維基百科)
「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非常的有趣,儘管民族主義的倡議者都宣稱自己的民族是「自古以來一脈相傳、綿延不絕」的民族,但是在客觀分析之下,都可以找到民族被後人建構的痕跡。舉一個華文圈人人皆知的例子:中華民國的國父/革命先行者孫文先生,在推翻滿清前喊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是在民國建立之後,卻又高喊「五族(漢、滿、蒙、回、藏)共和」,這兩個完全互斥的概念,出自同一人之口,其追隨者居然可以毫不懷疑的接受奉行,實在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但是這樣前後不一的轉變,用「想像的共同體」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概念是建構出來的,所以會根據建構者的喜好、政治上的需求、國際的情勢去做出或大或小的調整。在「想像的共同體」問世之後,以往狂熱的民族主義者所堅持的「神聖」的民族起源、「純正」的民族血統,通通在「想像的共同體」這面照妖鏡的照射下,化為無所遁形的拙劣人造之物,因為經不起考驗而分崩離析。
將「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反過來套用在我們對於印度的想像,也就是:
台灣對於印度的想像,來自於我們受到華文圈的影響,不知不覺建構出一個「想像中的異民族」。
因為強盛的漢帝國與唐帝國積極引進佛教思想,所以印度的古代文明一定是輝煌燦爛的;因為近代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對英國的戰爭只損失部分土地與金錢,所以現代中國對印度就會產生不自覺的優越感,認為現代印度是曾經淪為殖民地的落後國家。以自己的立場與利益任意塑造對方的形象,這是國與國之間誤解與敵意的根源,光是和印度沒有密切關係的台灣,就可以產生那麼多似是而非的標籤了;所以當我們把時間回溯到十七世紀成立東印度公司的大英帝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英國人會以如此傲慢的態度,讓印度一步一步淪為殖民地。
依照「想像的共同體」的理論,殖民地對於自己的民族想像,常常深受殖民母國的影響而不自知。最要命的是:在脫離殖地身分之後成立的民族國家,也會自然而然的帶入殖民母國的觀點,甚至把殖民時代產生的社會問題帶入新成立的國家。這本《蒙兀兒之後—印度五百年的蛻變》的主旨,就是站在「想像的共同體」的角度,分析大英帝國與印度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解析兩者對於對方的想像,如何強烈的影響印度這個國家的發展。
由英國人創造的「印度史三段論」,認為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伊斯蘭統治印度,不但印度文明從此僵化,外來的專制穆斯林統治者與印度民眾的隔閡,除了造成政治結構脆弱,像國王奧朗則布獨尊伊斯蘭、排斥印度教的做法,也造成印度文明的倒退。等到現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開明領導、科學進步後,印度恢復了文明與活力,最後促成印度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