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閒來無事,我打算滑一滑臉書來消磨時間;卻從我朋友的貼文中,得知知名作家龍應台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投書她對於臺灣近況的一些看法:
看完全文後,我認為我雖然不是國際關係或戰略專家,只是一位關心公共事務的生物資訊相關大學生,但我也認為她的論述在邏輯結構與事實推理上,出現了不少值得商榷的部分,這與她平時文學寫作給人的清晰印象略有落差。綜觀她的文章裡面,較明顯的錯誤包含以下幾點:
這篇文章希望從資料素養與邏輯分析角度,幫助我們更穩定地看待對外發聲的方式。如果有漏掉重要的論述,歡迎留言補充。
首先,她文章的開頭是以「一位計程車司機」開頭,那位司機就只說了一句「今天的烏克蘭,就是明天的台灣」;然後下一段就直接講到「這是臺灣各界普遍存在的擔憂」。
臺灣人普遍的擔憂,只靠一位計程車的司機作為例證;我讀到這裡,不禁思考:難道一位計程車司機的論述,就可以代表臺灣各界的觀點嗎?
這就像是一件衣料,綠色底子白色方格;有些同學覺得像棋盤、有些覺得像稿紙,又有些覺得像綠豆糕;這時你只去訪問了那個覺得像綠豆糕的同學,接著跟大家說:大家都說它像綠豆糕啦!
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單方論證」或俗稱採櫻桃謬誤 ( Cherry Picking );引用貌似證實特定立場的個別案例,而選擇性忽略可能與該立場矛盾的類似案例;簡單來說,就是只挑選對你說法有利的意見,然後假裝它可以代表所有的意見。參考資料
除了 cherry-picking 的問題,她還有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邏輯錯誤,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再來看到文章第六段,她指出現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指責我們從美國「偷走」了半導體的業務,並說美國向來都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後將這個說法與當時吉米·卡特(James Jimmy Carter)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做對比,說這「只是風格上的不同,而非實質上的差異」。
首先,川普跟卡特兩人雖然都是在美國總統任期內,對臺灣有過不利的政策或行為(卡特與我們斷交、川普加徵我們關稅),但兩者所處的國際背景與行為性質,均完全不同;所以使用卡特跟我們斷交為例,就類比川普加徵關稅是針對我們的敵意行為,本身就有邏輯上的謬誤。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有位武將叫做張飛、南宋時期也有位武將叫做岳飛;他們都會打仗,而且也都是效忠自己認定的國家。那麼,根據這個敘述,我們可以說「他們出兵打仗的歷史背景也都相同」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行!
上述的這個邏輯錯誤,稱作「錯誤類比」(False Analogy);指的是把兩件本質不同的事物,因為它們在某些特徵上相似,就推論它們在其他不相關的特徵上也會相同。這種推論時常會忽略兩者的本質差異;以美國對臺灣的例子,就是「美國總統對我們的不利舉措」相似,但歷史原因完全不同,又以張飛與岳飛的例子,就是「都是武將,但歷史背景不一樣」。參考資料
再者,美國跟日本也曾經有過好幾次的經貿衝突,比較著名的案例是美國跟日本之間的「美日半導體協定」。當時美國也對日本企業強勢競爭表達強烈不滿,甚至在協定中要求日方必須以低廉的價格出口半導體相關產品。但是從1960年簽署成立到現在的《美日安保條約》也沒有因為這樣而失效。
即使是價值觀相近的國家,也有可能因為競爭問題出現摩擦,但以上述的例子來看,將川普最近對臺灣半導體的相關言論與行動,視為「美國不支持臺灣」的證據,明顯就具有解讀上不對的地方。
在邏輯錯誤之外,她對於資料的引用方式,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檢視。
回到原始文章第五段,她引用了 Dcard 上一篇在「閒聊版」上面的匿名投票貼文,指出「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路平台(編按:即 Dcard)做了一個非正式的民調,詢問鑒於烏克蘭的最新事態發展,受訪者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抵禦中國的進攻還是更傾向於投降。多數人選擇了投降。」
很顯然,她自己也清楚這是一個「非正式的調查」;更何況她還沒有考慮到以下幾點:
更不用說我們是否願意上戰場捍衛臺灣,不是只受到情緒的單方面影響;在沒有綜合評估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只使用社群平台的數據去斷言臺灣人的思考,是很不明智的。
原文第六段當中,她提及:「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他非但沒有與台灣各界接觸,就我們應該何去何從發起一場緊迫的全國性討論,反而選擇製造恐懼、引發對抗,並且重拾冷戰時期的那種黑暗言論。3月13日,以中國的間諜活動、顛覆活動和軍事威脅為由,賴清德正式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放話加強對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繫的審查。他還宣布計劃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以起訴涉嫌國家安全犯罪的台灣現役軍人,該制度因人權原因於2013年廢除。」
再一次,她顯然也知道賴總統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的理由,是由於「中國的間諜活動與軍事威脅」;那麼,在中國日益強大且不斷主動文攻武嚇我們的前提下,我們如果這時還主張以和為貴,然後甚至如她所說的「與中國達成和解」,會發生什麼?
這樣的「對話」在權力不對等的前提下,實際上更像是被動接受對方條件,甚至可能淪為某種形式的屈服。
她在原文中也提到「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敵對之後,兩岸和解似乎成為了可能。但是窗口很快就關上了。在台灣,公眾對與中國關係升溫的懷疑與日俱增,尤其是在中國以嚴厲的鎮壓回應了始於2014年的香港民主抗議活動之後,這種鎮壓至今仍在繼續。」
再一次,她還是知道中國會「嚴厲鎮壓香港的民主抗議活動」,但不知道她是刻意輕描淡寫,還是真的不知道中國那種鎮壓有多殘暴;光是香港的反送中,就有催淚瓦斯彈、布袋彈射穿人眼這種事情發生。既然知道中國是真的拿著坦克車面對 1989 年聚在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用著真槍實彈在面對著 2019 年香港的抗議人潮,做為隔著一條海峽,最大程度上被威脅的人,我們能不懷疑、恐懼中國嗎?
再者, 2022 年中國駐法國的大使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若統一台灣,要進行再教育,讓台灣人變回愛國分子、再度支持統一。不知道她是否有意識到「再教育」在中國語境中,意味著什麼樣的思想控制與人格消磨。
她在文章最後一段講到了這樣的一句話:「不首先確保和平,就不可能有民主。」
但是,要是我們真如她所言,以某種形式與中國達成了和解,那麼影響的範圍不是只有我們而已。假若我們臺灣不挺身對抗由中國製造的恐懼,而選擇投降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那旁邊的民主國家:日本、南韓,或甚至美國,他們的民主還能夠「和平」嗎?
所謂的和平,有時也是有對戰爭的準備才有和平;臺灣一直都沒有主動挑釁、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危,反觀中國數千顆飛彈對著臺灣、海峽上軍事演習,如果我們為了表觀上的和平,不購買武器、不去應對這些威脅,後果恐將不堪設想。
龍應台她對於兩岸的緊張升溫,感到的焦慮與不安本身,其實並沒有錯;她願意在國際媒體為台灣發聲,某種層面不是壞事;但正因如此,我們更希望她的文字能基於事實、邏輯與對現實的深刻理解。特意撰寫這篇文章,不是否定誰的觀點或立場,而是希望更多人一起練習用事實與邏輯來保護我們自己說話的方式,而不引起國際對臺灣的誤會。
民主社會允許多元聲音,也應該鼓勵公民用資料與理性回應那些可能誤導的論述。保護台灣,不只是防衛疆界,更是守住論述的清明。
如果喜歡,請記得按個愛心;每個喜歡,都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如果有需要勘誤,也歡迎理性討論;每一個勘誤,都是我變得更精準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