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今天的《寶寶吉拉科技日報》!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世界中,我們將為您帶來最新的科技新聞,涵蓋美國對全球貿易的關稅政策衝擊、蘋果與微軟的市值爭霸、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動態,以及人工智慧(AI)的最新發展趨勢。每篇報導都包含豐富內容、摘要、原始連結,並在最後提供未來科技趨勢的洞察。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改變世界的科技故事吧!
受此影響,蘋果公司(Apple Inc.)因其製造基地高度依賴中國,股價連續第四個交易日暴跌。4月8日,蘋果股價重挫4.98%,收於172.42美元,創下2024年5月1日以來新低,過去四日累計下跌23%。這導致蘋果市值縮水至2.59兆美元,被微軟(Microsoft Corp.)以2.64兆美元的市值超越,失去全球市值最高上市企業的寶座。Leavitt同時表示,川普相信蘋果能在美國製造iPhone,指出蘋果已投資5,000億美元在美國,並稱美國擁有足夠的勞工與資源實現這一目標。然而,專家質疑此計畫的可行性,因蘋果供應鏈高度全球化,轉移至美國恐大幅提高成本。
美股8日早盤一度因市場樂觀情緒而強彈,但Leavitt的發言後迅速走弱並翻黑,顯示投資者對關稅衝擊的擔憂加劇。蘋果的製造基地除中國外,還有越南(46%關稅)和印度(26%關稅),顯示即使轉移生產,也難完全規避高關稅壓力。
美國對中國開徵104%關稅於4月9日生效,蘋果因供應鏈依賴中國,股價連跌四日,下挫23%,市值被微軟超越,失去全球龍頭地位。白宮稱川普相信iPhone可轉至美國製造,但市場對此信心不足,美股因關稅消息走弱。
美國總統川普對半導體巨頭台積電發出強硬警告。根據路透社報導,川普4月8日在共和黨全國國會委員會活動上表示,若台積電不履行在美國建廠承諾,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他批評拜登政府向台積電美國子公司提供66億美元補助,稱半導體公司「不需要這筆錢」。此言論針對台積電在美國的擴大投資計畫,該公司3月4日宣布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使其美國總投資達1,650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
台積電的投資包括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三座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及一座研發中心,總額650億美元為基礎,再擴增1,000億美元。該計畫預計創造數千億美元的AI與前瞻應用半導體價值,四年內提供40,000個營建職缺,長期推動超過2,000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強調,AI正在重塑生活,美國投資將支持客戶如蘋果、輝達與高通,並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地位。然而,川普的關稅威脅可能迫使台積電加速美國布局,同時增加成本壓力。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台積電若因關稅被迫全面轉移生產至美國,可能影響其成本結構與全球競爭力,尤其其主要客戶蘋果正面臨供應鏈挑戰。台積電目前未對川普的言論做出正式回應。
川普警告台積電若不履行美國建廠承諾,將面臨100%關稅。台積電計畫投資1,650億美元在美建廠,創造AI價值與數萬職缺,但川普批評拜登補助政策並施壓加速本地化,可能衝擊台積電成本與供應鏈。
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撼動全球股市,也成為他口中的財政利器。路透社報導,川普8日在白宮公開表示,美國透過關稅「每天賺20億美元」,稱這是重要財源,並對政策效果表示滿意。他未提供具體證據支持此數字,與美國財政部數據顯著不符——4月平均每日關稅收入約2億美元,2月總額為72.5億美元。川普強調,對等關稅生效後,多國尋求談判以降低或豁免關稅,顯示美國掌握主導權。
4月2日,川普宣布對185國貨品課徵最低10%關稅,4月5日起生效,針對特定國家的額外關稅則於4月9日實施,包括中國104%、越南46%、印度26%等。這項政策旨在減少貿易逆差並推動製造業回流,但也引發全球經濟混亂。川普認為,關稅讓美國「躺著賺」,並稱各國無法抵禦此壓力。然而,經濟學家警告,高關稅可能推升通膨並損及美國消費者與企業。
川普稱關稅讓美國每天賺20億美元,滿意其財政效益,但數據顯示4月每日僅2億美元。他於4月5日起對185國實施10%關稅,9日起加徵對中104%等額外關稅,引發談判潮,卻也帶來通膨隱憂。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自台灣時間4月9日中午12時起,對86國輸美貨品生效,徹底改變全球供應鏈格局。對中國課徵104%超高關稅,其他國家稅率介於17%至50%,如台灣32%、日本24%、韓國25%、越南46%、泰國36%、孟加拉37%等。過去企業透過遷廠至東南亞或墨西哥規避關稅的策略已失效,因新政策幾乎覆蓋所有貿易夥伴,業者「無處可逃」。
川普1.0時期的貿易戰促使中國電子與汽車零組件廠遷往東南亞,但美國貿易逆差未改善。如今,中國製造輸美商品將無利可圖,美中經貿恐強制脫鉤。東南亞國家如越南(46%)、泰國(36%)等關稅過高,難以維持競爭力;成衣業重鎮孟加拉(37%)、斯里蘭卡(44%)也受重創。AXIOS指出,跨國企業在川普首任期逃離中國,這次卻無處轉進,供應鏈調整速度跟不上政策變化,企業利潤與商品價格將雙雙承壓。
川普對86國實施對等關稅,中國104%、台灣32%、越南46%等自4月9日起生效,業者無法再遷廠規避,美中經貿恐脫鉤。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企業利潤與價格承壓,20世紀國際經貿秩序將洗牌。
川普關稅衝擊波及台灣股市,台股連續兩日暴跌。4月7日,台股狂瀉2,065.87點,跌幅9.7%,創史上最大單日跌點;4月8日再跌915.57點。國安基金宣布授權動用5,000億元進場護盤,為史上第九次出手。國安基金指出,美國對台灣課徵32%關稅,引發國際貿易震盪與通膨預期,投資信心崩潰,外資今年前三月大幅賣超,加劇市場動盪。
歷史上,國安基金八次護盤多數獲利,如2020年疫情時進場後台股漲20.66%,但2000年首次護盤賠逾90%。此次資金來源包括國庫股票擔保借款2,000億元及郵政、勞保等基金3,000億元。專家提醒,國安基金穩定信心效果有限,無法改變市場基本面趨勢。
台股因美國32%關稅連跌兩日,7日暴跌2,065.87點創紀錄,8日再跌915.57點。國安基金動用5,000億元護盤,為第九次出手,歷史上多數護盤獲利,但不保證市場反轉。
川普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股市震盪與衰退隱憂,但可能意外成為AI發展的催化劑。歷史顯示,經濟衰退常推動技術採用,如1930年代大蕭條後技術反彈,2008年大衰退與疫情期間企業加速數位化。專家認為,當前關稅壓力可能推升成本,迫使企業轉向AI與自動化以降低開支。雖然科技巨頭如Nvidia、Alphabet股價下跌,AI估值或回落,但長期需求可能上升,加速AI融入各產業。
川普關稅或引發衰退,但歷史表明衰退加速技術採用。此次壓力可能推動企業加大AI應用,雖短期估值下滑,長期或促成AI革命深化。
史丹佛大學《2025年AI指數報告》顯示,中美AI模型性能差距從2023年的雙位數縮至0.3%。中國DeepSeek R1模型媲美GPT-4,論文與專利領先全球,美國仍以40個前沿模型勝過中國15個。小型模型效率提升,成本銳減,開放模型與封閉模型差距縮至1.7%。美國企業AI使用率升至78%,但事故增至233宗,凸顯挑戰。專家預測,合成數據將成未來訓練關鍵。
中美AI性能差距縮至0.3%,中國進展迅速,小型模型崛起,成本下降。美國領先前沿模型但事故增加,AI競爭白熱化,合成數據或成趨勢。
這些新聞揭示了2025年科技領域的多重趨勢。首先,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在地化壓力將主導未來數年,川普的關稅政策迫使企業加速製造回流或轉向低關稅地區,半導體與電子業(如台積電、蘋果)將面臨成本與效率的雙重考驗。其次,AI技術的快速平民化與應用深化將在經濟壓力下加速,小型高效模型與開放權重趨勢讓中小企業也能參與AI革命,衰退可能成為催化劑。最後,中美科技霸權競爭加劇,從AI性能到供應鏈控制,兩國博弈將重塑全球科技版圖,合成數據與自動化將成為關鍵戰場。短期內市場動盪難免,但長期看,科技創新將在危機中找到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