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詞:施人誠 作曲:鄭楠
在似曾相識的夢魘,夢見少年,似我而非我。不知是我夢少年,抑或少年夢我。醒轉之後,那少年竟跨越潛意識的藩籬,浮現眼前。他說他怕黑,扯著衣角說:「陪我聊聊,好嗎?」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他/她渴望被接納、被擁抱,然而大部分的時候都被長大的自己刻意忽略。這內在小孩也善於捉迷藏,藏了一日、一月、年復一年,想要尋找卻再也尋覓不著,直到暗夜提煉出純粹的孤獨,才發現那小孩正蜷縮在夢與現實的邊界。
動力火車【都是因為愛】專輯,定位為「後青春期大人的情歌」,《完美遺憾》是一首成為「大人」的動力火車才能充分詮釋的歌。歌裡傾吐了內在與外在自我的兩面對話。
唱詞開端,簡要的描繪一場焦慮的夢境,切入倉皇失措的情緒,志琳歌聲裡有餘悸猶存的輕微顫抖。接著在驚醒之後,定神回到現實,睜眼望向周圍,濃郁的漆黑與蒼白夢境形成強烈對比,秋興唱的就是此刻浮現的內在少年。兩位歌手各四句的獨唱,讓聽者區分聲音性格,也底定他們所詮釋的兩種自我。
隨著旋律音階的上揚,志琳先敘述成年的表象,或許功成名就,蒐集無數欣羨的眼光;然而,忿忿不平的內在少年,在第一段便迫切追問:「我憑什麼幸福?」直白道破「孤獨」的本質是深深的「嫉妒」。
歌曲第二段乍聽和第一段相似,實則佈滿配唱巧思。有別於第一段以志琳為前導,第二段由秋興起始,暗示掩飾於內在的靈魂漸趨釋放。「我依舊沒能找到答案」開始,是成年我和少年我的彼此認同及唱和;「解不開人生如何圓滿」秋興的和聲轉為低音部的沉吟,志琳唱「解」字提前半拍造成延長,更強調其難解;「這祕密,對誰都」,仍以志琳為主、秋興為輔,卻在最後的「別講」二字,改由秋興唱主key,志琳則直接衝上高音部和聲,彷彿原本壓抑的失落感,終將放聲宣洩。其後,志琳所唱的「憑什麼幸福」第三字「麼」,將音調拔尖延伸,也讓聽者體會曲中人已不再按捺,決意撕開理性的偽裝。
在上述這些歌詞進行當中,無論是高低音部和聲的流暢轉換,或是配唱上的變化,都沒有縫隙扞格,足見兩人無懈可擊的唱功和默契。
此外,以這首歌的曲式結構來說,若是一般人唱起,難免有「欠缺副歌」的疑慮,由動力火車二人來唱,則沒有這個問題。除了前述提到的,在平穩節奏中點綴變化之外,「我有的」、「我要的」、「心裡面」、「這祕密」如影隨形的輪唱,是堆疊情感的祕訣之一,加上這首歌的三拍節奏營造循環不斷的感受,每句歌詞從弱起小節開始,歌手掌握其中的跌宕,聽來更感揪心。
必須強調的是,在拆解每一句的配唱之前,這首歌最穿透人心的部分,是歌聲流露的情感。一直以來,動力火車兩位成員的聲情表現各有不同:志琳傾向沉穩、內斂,秋興則較擅長激昂與外放。直到現在,即使兩人的發聲方式經過調整,這樣的風格仍然存在。特別的是,志琳的音色較年輕時增添了厚度,適合展現熟齡的理性,秋興則是在磁性裡保存了天真感性的色彩。此二者缺一不可,方能讓曲境中的兩種性格,既輪廓鮮明又互相映照,呈現所謂「後青春期」的心理狀態。
伴奏配器方面,第一段的單音琴鍵,先在前奏為憂傷情緒定調,在人聲出現後則退居節奏樂器的功能,讓歌聲充分突顯。第二段取而代之的是貝斯、電吉他、爵士鼓的典型搭配,仍以單純的和弦伴奏。
之前曾經提過,動力火車的第一、二張專輯,有些歌曲的伴奏配器單純、聲響分明,能讓聽者輕易指認欣賞,《完美遺憾》在動力火車最近的一張專輯裡,部分重現了這樣的編曲形式。整首歌曲的音效算是蜻蜓點水,至於回聲特效,比較明顯出現在秋興各段落的獨唱尾音,象徵記憶的殘存,整首歌曲聽來大致是乾乾淨淨的。如此數位手法不明顯、也不太融合多重風格的編曲,在當代可能越來越非主流,卻更能將這首歌聚焦在歌聲的表情上,也正符應歌曲所要表現的,挖掘傷痛的孤絕意境。
此外,在這首歌裡,主key及和聲的音量差異也不算太大,體現動力火車不分誰是主唱的特色。如果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大概就是可惜沒有雙聲道錄製吧。而即使在如此抒情的歌曲中,動力火車仍展現「二人部隊」的實力,最明顯的是在歌曲尾聲「你是我珍藏的絕望」三句,同時疊進了至少三聲部,再加上前段就已有的裝飾和聲,毋須假他人之聲,就能承載足夠的聲音質量。
對於化解不開、放不下的過往,志琳唱的是傷口,秋興唱的是疼痛。
這個埋藏在心中的祕密有多完美,動力火車用他們的歌聲來呈現;至於歌曲的短暫,總讓聽者在琴鍵的尾奏終點,升起悵然若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