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作者:ChatGPT
從一盆水開始的世界差異
在《真確》一書中,羅斯林(Hans Rosling) 將全球人們的生活條件劃分為四個等級。其中一項最直觀的差異,就是——能不能洗熱水澡。
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一家人得步行取水、撿柴煮水,花上半天才能準備一盆熱水;而在台灣,我們只要打開水龍頭就能享受恆溫淋浴,有時甚至還會因為水壓太小、熱水來得太慢而心煩。
但即使是擁有「龍頭一開,熱水就來」享受的社會,也還是有進步的空間。從系統效率與水資源浪費的角度來看,現代家庭的熱水供應,仍有許多「看不見的浪費」。怎麼說呢?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打開淋浴水龍頭,總要等上好幾十秒,才能等到熱水來?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裡,流走的卻是完全未被使用的「清潔的水」,它們還沒有使用就回到下水道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它們不夠熱。這不只是時間上的等待,也是水資源的浪費。
或許你覺得「能有多少?」但是根據研究,每次淋浴等水熱,平均消耗1-3公升的水;也就是說,以每天淋浴一次計算,一年白白流掉的水可以高達1000公升!
近期有政治人物主張「讓淋浴再度偉大」,鼓吹放寬水壓限制,但如果我們能夠從科學與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洗澡水來到浴室的整個過程,或許可以找到更實際、更永續的解法。
所謂「熱水輸送效率(hot water delivery efficiency)」,是指熱水器產生熱水後,實際從浴室的水龍頭流出達到目標溫度的熱水佔總流量的比例。根據美國能源部與住宅能源研究機構的研究,許多家庭熱水系統的輸送效率竟然不到50%,換句話說,我們每用一公升熱水,實際有超過一半是在浪費熱能與冷水。
熱水輸送效率低,主要有幾個原因:
• 管線太長、管徑太粗,造成熱水在送達前流失太多熱能。
• 管線未保溫:熱水流經長距離時會逐漸降溫。
• 熱水器回應慢:每次啟動都有延遲。例如有些瓦斯熱水器,雖然號稱龍頭一開,熱水器那邊就點火了;但其實會延遲個幾秒!那幾秒流過熱水器的水,肯定會回到下水道的!
• 沒有循環系統:每次使用都得「重新來過」。
改善輸送效率並不只是節水而已,也可以節約能源,並能提升使用者的體驗,減少等待。
改善方式一:縮短熱水管線
• 在建築設計中,將熱水器設置於浴室附近可大幅降低熱水延遲與冷水浪費。
• 多層樓建築或大坪數住宅尤其需要注意熱水管線配置。
• 保溫包覆水管也能讓水溫維持得更久,減少再加熱所需能量。
改善方式二:更高效的熱水系統
• 使用快速加熱、體積小,不需儲水的即熱式熱水器(Tankless water heater),可精準控制加熱量。
• 設計熱水再循環系統可將管線中的冷水回流至熱水器,讓熱水能隨開即用,但建置成本較高。
• 有些智慧家庭系統甚至可設置「預約加熱」,在你準備洗澡前就將水溫調整好。
政策與推廣建議
• 倘若未來台灣推行住宅節水評鑑,可以鼓勵建商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將熱水效率問題納入考慮,設計出更好的管線配置。
• 政府或地方建管單位也可補助熱水系統改裝,例如以節能熱水器或循環泵取代老舊裝置。
• 媒體與教育機構則可從日常生活切入,培養民眾對「隱性用水」的認識。
我們不該把「洗個舒服的澡」視為理所當然。放眼全球,仍有數十億人無法穩定獲得乾淨水源與安全熱水;而在已開發地區,新的挑戰則是如何洗得更節能、更永續。
與其要求政策放寬水壓限制,不如思考——我們的淋浴系統設計,是否真的有效率?是否有必要把水從樓頂或遠處管線繞半圈才送來?
真正的進步不是單純的把放大出水量視為改善淋浴品質的唯一價值,而是縮短等待、減少浪費、提高輸送效率。當每一滴熱水都能快又熱地流到我們身上、頭上而不被白白排掉,那才是「讓淋浴再度偉大」的最佳實踐。
參考文獻: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Residential Hot Water Systems - NREL
Evaluating Domestic Hot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Options - NREL
WaterSense Labeled Homes Technical Sheet: Hot Water Deli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