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為配合「詩歌史之歌」影片的歌詞講解文章。我們將歌詞分段,依序爬梳中國詩歌發展重點,寫成一系列重點整理。蛇年就搭配洗腦歌與重點,迅速了解詩歌史概要吧~
律詩、絕句以前的詩歌(古體詩)體制寬鬆。
在押韻方面,不會要求一首詩只押一個韻腳。也就是說古體詩大多會換韻。
以曹操的〈短歌行〉開頭幾句為例:
綠色為前四句的韻字,有「歌」、「何」、「多」;紅色為中間四句的韻字,有「慷」、「忘」、「康」;紫色為後四句的韻字,有「衿」、「心」、「今」。每四句就換一次韻,而不是通篇押一個韻腳。
五七言詩格律經初唐才變得規範。
絕句和律詩的押韻,一首詩都只能押一個韻腳。另外,押韻規則是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偶數句一定要押,奇數句不能押韻。以李白的〈靜夜思〉為例:
第一到四句的最後一個字分別是「光」、「霜」、「月」、「鄉」,韻腳相同的是「光」、「霜」、「鄉」三個字,不同韻腳的是「月」字。可以看到這首詩符合偶數句(第二、四句)押韻,奇數句(第三句)不押的規則。
小知識: 剛才曹操的〈短歌行〉韻腳押韻也符合「偶數句押韻,奇數句不押韻」的規律,如何不混淆古體詩和近體詩(絕句、律詩)呢?
很簡單,古體詩在押韻有很大機率會換韻,所以先檢查有沒有一韻到底就對了。
押韻以外,古體詩(唐代以前的詩歌體裁)和近體詩最大的差別在不合唐詩的對仗、平仄規則。換言之,對仗、平仄才是最能讓人確定體裁的關鍵要素,快往下看對仗、平仄的相關說明吧。
判別律詩看對仗
對仗是特別針對律詩體裁的規定。律詩共四聯:首聯(第1、2句)、頷聯(第3、4句)、頸聯(第5、6句)、尾聯(第7、8句)。其中需要對仗的是頷聯和頸聯。
如何對仗?
對仗要求第3句和第4句的詞性相同,偶數字的平仄相反;第5句和第6句的詞性相同,偶數字的平仄相反。這樣說太抽象,讓我們直接看例子吧!
以杜甫〈月夜憶舍弟〉為例,先看詞性相同的部分:
首先,對仗中的詞性相同不單純是現代的詞性——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的意思。以頷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兩句作說明:
「露」和「月」除了是名詞對名詞,更同樣是天候類的名詞,兩者都還有清冷的意象。
「今夜」對「故鄉」,除了是名詞對名詞之外,更同樣是時空類的詞彙,一個形容時間,另一個形容空間。甚至拆開來看,今夜的「今」和故鄉的「故」,除了形容詞對形容詞之外,更同樣是時間類別的形容,一古一今。
而「白」和「明」,除了都是形容詞,更同樣是形容明亮潔淨的詞彙。
從上面會發現對仗中的詞性相同,指的是類別、屬性相同。換言之,在判斷對仗時不用特別講究這個字是動詞、名詞或形容詞。只要從類別下手,天候對天候、時空對時空、人物對人物、數字對數字,有符合這樣的詩句就是對仗的詞性相同了。
光從詞性相同就能理解創作唐詩有多難,讀過中文系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但別忘了對仗還有平仄要求喔!
同樣用杜甫的這首詩看平仄相反,平聲字標紅色,仄聲字標藍色:
比較看看,可以發現頷聯上句和下句的第二字「從」和「是」剛好一平一仄;第四個字「夜」和「鄉」剛好一仄一平。這就是對仗講求的平仄相對。
下面兩首詩都是李白的作品,哪一個才是七言律詩?用對仗判斷一下吧!記得只要看頷聯和頸聯(第3、4和第5、6句)就好。
正確答案在本文最後。
小知識: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例如杜甫的作品〈絕句〉就整首對仗,而
李白的作品〈獨坐敬亭山〉就只有第一聯(第1、2句)有對仗。
判斷絕句看平仄
因為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所以要判斷一首詩是不是絕句時,你應該透過平仄來判斷。
二四六分明指的是平仄規則,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規則適用於絕句和律詩。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講的是上下句第二、四、六個字需要平仄相對,第一、三、五個字不用平仄相對。簡而言之,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第二句的第二個字就要是仄聲。規則太抽象?那還是來看例子吧!
以杜牧的〈清明〉一首為例,同樣平聲字標紅色,仄聲字標藍色。
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明」是平聲字,第二句的第二個字「上」是仄聲字,符合平仄相反的規定。
第一句的第四個字「節」是仄聲字,第二句的第四個字「人」是平聲字,一仄一平。
以此類推。
小知識:怎麼判斷仄聲裡的入聲字?
例如清明時節的「節」其實是仄聲,但因為入聲在國語是一聲或二聲,所以容易被認為是平聲字。
判別方式是用台語、客語、粵語讀,如果發音短促,收尾急止,就是仄聲中的入聲字。這種須判別的常見仄聲字還有白、竹、燭、獨、八、十、石、國、別、發、出、直、德、福、敵、急等,讀看看是不是有發音短促急收的感覺。
絕句的格律是在律詩格律確定後才固定的,所以近體詩中律詩格律的完成者非常重要。
律詩格律之完成以沈佺期、宋之問為代表。
沈宋之後,文章四友也更穩固了唐詩的格律,尤其是當中的杜審言——他在沈宋的基礎上,讓律詩體裁更成熟,尤其是七言律詩。明代胡震亨引胡元瑞評語:
唐初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創。(《唐音癸籤.卷五》)
胡元瑞認為初唐完全沒有七言律詩,而五言律詩的格律雖然已有發展,卻還沒到高超的境界。這兩種律詩格律的美是杜審言創造出來的。難怪杜甫會說:「詩是吾家事。」有了杜審言的創作,近體詩格律才臻於完美。
小知識:五言絕句起源於五言古詩,七言絕句起源於樂府詩,但絕句之格律卻是跟著律詩確立的。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麼重要?
在初唐時,詩歌延續六朝宮體詩的風格,華而不實。加上為迎合皇帝喜好,主題為宴遊的宮廷詩居多。相較於宮廷詩人上官儀等人的作品,四傑不僅充實了詩的內容,還擴展了詩歌風格。
同時期的陳子昂也主張回復漢魏古詩的精神,讓詩歌兼具思想和感情,其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
因為他們的努力唐詩才擺脫浮艷,變得更有深度。
小挑戰答案:右邊的《登金陵鳳凰臺》才是七言律詩,從詞性相同就能判斷了,是不是很簡單呢?
※絕句和律詩比較表
參考文獻: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上冊,第十五講初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