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為配合「詩歌史之歌」影片的歌詞講解文章。我們將歌詞分段,依序爬梳中國詩歌發展重點,寫成一系列重點整理。蛇年就搭配洗腦歌與重點,迅速了解詩歌史概要吧~
本篇介紹唐詩在中、晚唐的發展。
中唐主要說明元白新樂府運動的文學理念,奇險派的特色,包含韓愈作奇險詩的方法,以及孟郊、賈島與李賀為何稱為「苦吟詩人」的原因。在說明時,皆會附上詩人的作品具體傳達其理念、方法與特色喔!另外,晚唐詩的特色則以杜牧和李商隱二人的代表作〈泊秦淮〉、〈錦瑟〉來說明。
想更了解中晚唐詩嗎?看這篇就對囉!
中唐元白諷諭詩 詩歌合為事而作
中唐時期,白居易主張文學應能反映時政、體察民情。他在給好友元稹的信中提到:
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白居易認為不管是詩歌或文章,都要為了社會時事而創作。在他被貶謫的時期,他創作了許多新樂府詩,單純立新題描寫社會現實,不入樂也不可唱。新樂府詩雖不入樂,卻以樂府詩的現實主義為精神。代表作如〈新豐折臂翁〉:

此詩描述唐代天寶年間大徵兵,老翁當時二十四歲,為了保全性命,自己半夜偷偷斷臂的故事,文字質樸,淺白易懂,但卻寫實激昂,呈現樂府詩敘事遒勁的特色。
唱和金石交
唱和指「唱和詩」,詩人之間彼此贈詩作為報答,也稱酬唱、酬和。
唱,指第一個人先寫一首詩;和,指第二個人用和第一個人相同的作詩立意來寫詩。如果立意不同,只能算是「答詩」,不是「和詩」。
中唐以後,唱和詩的規定趨於嚴格,限制和者還必須用相同韻腳、韻字作詩。
元稹、白居易在各自被貶為通州和江州司馬的時期,有63組唱和詩,兩人一生中則有135組唱和詩。(李漢南《元白唱和詩統計分析》)難怪《唐才子傳》對兩人交情下了如下評語:
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無逾二公者。
小知識:元和體指的是流行於元和年間的詩歌風格。元、白二人的詩風合稱「元白體」,也是「元和體」之一,盛行於市井,讓唐詩變得流俗。李肇:「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盪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唐國史補》卷下)
奇險韓愈以賦為詩
奇險派以韓愈為代表,他崇尚奇詭壯麗的詩歌,主張「去陳言,務驚奇」,從技巧開出一條新道路。韓愈的文章比他的詩好(韓愈的文章介紹:傳記只能用來記錄人嗎?——讀想像力無極限的韓愈〈毛穎傳〉),所以在創作詩歌時,他運用寫文的技巧來寫詩,如:以賦筆寫詩。在文章技巧中,「賦筆」指的是直接敘述、狀物寫景。
以賦筆為詩,這種將詩歌散文化的方法在句式整齊,一韻到底的近體詩(絕句、律詩)難有發揮,所以韓愈只有在古詩這種體裁才比較有佳作。
代表作的古詩〈嗟哉董生行〉,使用鋪張、排比的方式寫景,讓詩歌帶有漢代散文賦的樣子:

看完這首古詩的開頭,如果不說是詩,可能會以為只是有押韻的散文吧?
詩的開頭就是運用賦筆的手法去鋪陳董生隱居的地方,呈現波瀾壯闊的景色。
除了文章技巧入詩,韓愈更利用各種文體的體式入詩歌中。
如代表作〈南山詩〉把漢賦的形式融入詩中,讓詩看起來亦賦亦文,也成功讓詩歌表現出奇詭壯麗的意境。節錄一段於下:

韓愈吸收漢賦的句式,透過連用多個「或」字進行鋪排,誇飾了終南山的雄奇。
「以賦為詩」往往被歸入「以文為詩」中,但韓愈的這兩首代表作都體現他吸收漢賦形式與筆法後,成功塑造出奇險的意境。
小知識:杜甫也透過「以賦為詩」在詩中描述社會時事。這種技巧,到宋代更有發揮,如蘇東坡以賦為詩、或柳永以賦筆為詞。
兼有孟賈李 開創「苦」「泣」瘦硬風
孟賈李,指孟郊、賈島和李賀三人。他們和韓愈一樣喜歡奇字險韻,共同特色是苦吟寒泣,推敲字句。
孟郊
與韓愈並稱「韓孟」,擅長五言古詩。韓愈雖求奇險但不苦僻,孟郊則因生活困苦,導致思苦慮澀,世稱「苦吟詩人」。除了和韓愈一樣喜用奇字,他更能以普通的用字營造出苦澀的意境,今以五古〈亂離〉一首為例:

(語譯:天下無正義之劍,中原滿是創傷。 悲痛啊,像陸賈一樣正直的人卻反被欺騙。 子路已化爲肉泥,嵇康至今仍被嘲笑。 每想到這些,我就哀慟如劍割肉體。 折斷羽翼的鳥不能再飛,流逝的江水也無法再回來。 連挺直的松樹都被折斷高枝,脆弱的藤蔓又還能依靠什麼生存呢? 早晨還如春日般歡欣,傍晚卻變成秋日般的傷感。 淚水毫無分寸的流淌下,彷彿天上紛紛飄落的雨絲。 怨怒積累成了疾病,憤恨累積讓我癲狂。 怨恨如草無邊蔓延,恨意如水沒有盡頭。 怨恨在我心中馳騁,茫然的日子該往哪裡去?)
此詩用字淺白,但創造出來的意境卻能讓人感到驚奇連連,尤其是「淚下無尺寸,紛紛天雨絲一句」,淒苦絕倫,可稱為孟郊詩作之名句。
賈島
賈島本為僧人,法號「無本」,後受到韓愈賞識,受教於韓愈,但花了十多年才考到進士,貧苦的遭遇和孟郊相似。
宋代蘇東坡有「郊寒島瘦」的評語,將兩人寒僻和瘦弱的特色點出。
賈島擅長五言律詩,意境苦瘦,但因律詩格律限制,而導致奇險不足。今以五律〈泥陽館〉一首為例:

(語譯:異地游子的憂愁爲何同時湧現?因為在秋天的傍晚送人回故鄉。 廢棄的驛站有螢火蟲飛出來,空無一人的城池降下寒雨。 夕陽下白露隨風飄散,樹的影子微動彷彿在掃動青苔。 因為又一次的別離,我獨自坐著的面容慘淡,孤燈照不亮內心愁緒,只會讓我更加憂愁。)
此詩意象豐富層層遞進,讓人感受到孤寂空冷之感,尤其最後一句「獨坐離容慘,孤燈照不開」,可謂游子苦澀心情之最佳寫照。
李賀
苦泣詩人之一,崇尚奇詭風格,喜歡用「鬼」、「泣」、「死」、「血」等字入詩,詩風幽冷陰暗,遂有「詩鬼」的稱號。
李賀每天一早就騎馬出門,有靈感就寫在紙上,再放到竹簍裡。有一次天黑才回家,他媽媽看到竹簍裡一堆寫滿詩句的紙,就很憤怒的問他:「你要把心臟也嘔出才肯罷休吧!」。(原句:「是兒要嘔出心來乃已耳。」)
李賀樂府詩寫得最好,擅長「寓今托古,比物徵事」。今以《感諷五首.其三》為例:

語譯:南山如此悲傷,鬼魅般的雨水灑在荒草上。 長安秋天夜半時分,寒風中有多少人老去。 黃昏的小徑昏暗不明,青櫟樹開展的小道白霧繚繞。 月亮高掛天空正中,樹下就沒有影子。整座山只有白茫茫的光。 火炬迎來新的亡魂,幽深的墓穴旁螢火蟲飛舞著歡迎他們。
此詩意境頗似提姆波頓電影的黑暗哥德風,呈現出與一般唐詩不同的陰冷美感,確實不愧詩鬼的稱號。
晚唐唯美小李杜
唐詩發展到晚唐,和這個朝代一起走向了衰微。中唐好奇險的作風影響了晚唐詩人。晚唐詩的特色是藝術至上的形式主義,詩風華美綺麗,和飽含氣魄活力的盛唐詩截然不同。
在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杜牧二人的詩作較佳。雖然二人和晚唐詩人一樣詩風冶豔,但律體精妙,有所寄託,是杜甫後七律精妙的代表,故世稱「小李杜」。
李商隱的特色是喜歡用典,這也讓他的詩歌內容難以理解,元好問曾評:「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西崑體指的是宋初詩人模仿李商隱而成的創作,他們好用典故,文風華美,有西崑酬唱集。
杜牧的作詩態度是「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因為不用華麗的文字,單純以藝術技巧為詩,讓他的詩風高華,雖然冶蕩卻有風骨。
夜《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以古諷今的一首詩作:

杜牧遊秦淮,聽到歌女唱著《玉樹後庭花》一曲,想起當年陳後主萎靡荒唐以致丟了江山的故事。陳國已亡,靡靡之音卻傳了下來,秦淮歌女仍傳唱著,令杜牧不得不感慨,於是他借古諷今,譏諷晚唐群臣沉湎酒色,卻不知唐朝距離亡國已經不遠了。
寫《無題》
李商隱真正以《無題》命名的共有15首,但如果把難以解讀的詩也算在內則超過此數。代表作〈錦瑟〉就屬於後者,雖有詩題,但內容晦澀,讓每個人有不同解讀,至今未有定論:

語譯:錦瑟呀,爲何毫無緣由恰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念正盛放的歲月。我的心情如莊子爲白日夢蝶而迷惘,又如望帝化身為杜鵑般哀怨。滄海圓月高掛,鮫人泣下的淚變成珍珠。藍田天氣晴朗時,陽光照射在玉石上折射出來的光芒猶如有煙升起。如此情懷豈能待追憶?只是當年卻無法體會與理解。
此詩通過隱晦的筆觸表現一種微妙的情思。由於他透過物品、典故傳達意思,讓我們很難了解李商隱真正追憶的是什麼,但讀詩時卻又很容易在腦海浮現意境美與愁思,而有自己的一番感觸,這就是他無題詩的特色。
總結
古體詩(古詩、樂府)和近體詩(絕句、律詩)並沒有在唐代終結,接著,在宋代理學發達的時期,更有理趣詩、詠物詩的出現,呈現出另一種詩可以開展的面貌。只是有一種新詩歌在宋代更為流行,那就是「詞」。想知道詞的特色、代表作品以及兩宋時期的詞怎麼發展嗎?請記得繼續關注我們的文章喔!
參考文獻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上冊,第十七講中唐詩、第十八講晚唐詩。
圖片背景皆取自Pexels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