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事實?觀點?推論?猜測?希望?你被語言混淆,而被騙過或誤解過嗎? 這篇文章中,聊過關於「定義」的話題。這次想來多說明一下自己對於標準與定義的想法。因為定義沒說清楚而造成的模糊空間,很容易是生活中爭執的來源。
舉個我自己很有感的例子,是關於乾淨的程度。每個人對於乾淨的標準都不太一樣,有過共居經驗的人可能會聽過「覺得髒了亂了就去打掃」,但可能三個人一起住,根據當時的生活壓力,就有五種髒的亂標準。

在標準不同的情況下,A請B做的事情,可能就無法達到A想要的結果,可是其實B其實認為他已經完成任務了。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讓彼此標準能有默契地對準一致,就是磨合的過程。
雖然大多事情都能找到量化的方式,但也有很多事情要不就是量化很麻煩,要不就是根本無法量化。例如垃圾桶滿了就要打包拿去丟,究竟是多滿才叫滿?量化的話是不是要指出「垃圾的最高點超過桶緣就叫滿」,但壓一下可以製造空間,就又不滿了;不過也有另一種覺得壓太實在綁袋口時都沒有空間。

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因此不一樣就是常態,我們無法抵抗常態的洪流,那就只能接受。接受是雙向的,提出要求或請求的一方,要能想像對方會做不到標準,或超過標準;接受的一方,也要想像對方對成果理解不同,有挑剔是正常會發生的事。
標準不同造成的磨擦好像比較容易發生在生活上,工作中要不就是有明確的量化規範、框架,要不就是有從屬關係,彼此也比較有機會或意願去說明如何配合標準。但生活中是彼此同等的人們,面對沒有框架跟量化數字的生活瑣事,可能比較會希望對方透過相處,自然而然瞭解彼此的標準。
但偏偏人無法讀懂他人的內心,口中說出來的標準,跟實際想的、做的也不一定相同,難怪遇到契合的伴侶或朋友會這麼難。也許試著去換位思考,當對方的標準跟自己不同時,即使不認同對方的標準,也不會立刻造成齟齬爭執,而能夠有機會提出溝通,從而更瞭解對方。

至於瞭解對方後,要靠近,還是遠離,那就是另一個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