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中美經濟大戰中,恰好夾在兩大陣營之間。2024 年,台灣對中國出口佔總貿易額的 31.7%,對美國則佔 23.4%。如此依賴外貿的經濟結構,讓「親中」或「親美」成為選民評估候選人的關鍵指標。

為何美中對立與台灣息息相關?
- 貿易與補貼的較量
- 中國自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透過土地炒作、地方政府債務與國家補貼,迅速擴張出口規模。
- 美國對中國的低價、盜版與壟斷行為終於忍無可忍,川普政府連番祭出「對等關稅」,並將中國進口稅率推高至 125% 。
- 台灣的選擇與風險
- 若台灣政府過度「腳踏兩條船」,既不向美國示好,也不與中國劃清界線,恐怕在全球民主陣營中被邊緣化。
- 反之,一旦對中國採取過度靠攏的政策,台灣的民主自由也可能重蹈香港覆轍:自 2020 年起,北京以《國安法》打壓香港異議人士,撤換民主派議員,壓縮言論與選舉自由。
當下台灣政治熱點:立委罷免與民意表態
近期,全台已有 34 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提案,顯示選民對「親中」立委的警惕。這並非單純的「反戰路線」或「兩岸一家親」,而是對候選人是否真正代表台灣利益的檢驗。投票,不只是選「喜歡的人」
- 關注立場:除了個人魅力,更要看候選人對台灣主權、對外貿易與國防的態度。
- 監督政府:選舉結束後,公民仍應透過公聽會、連署與監督機制,確保政策符合多數人民利益。
- 民主的修正機制:民主制度雖不完美,但提供了「更正錯誤」的管道;缺席投票,就是放棄改變的機會。
結語
政治並非天生骯髒,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積極參與。每一次投票,都是對未來方向的選擇:是要成為被擺佈的對象,還是手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台灣的未來,需要你我共同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