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作者的第一本書
《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
她的文字和畫面,與其說是讀,
我更想說是用來陪伴。
這本新書,
是作者在母親離開後,
她探索如何穿越失落、渴望尋找意義,
探索這段五味雜陳的旅程。
而這本書依舊在床頭邊陪伴我,
偶爾拿起來翻幾頁,
然後寫下一些想法。
🩵封面是低飽和的藍灰色,
那滴幾乎快要流出頁面的淚,
不說破自己是淚,
光靠形狀和氛圍,
我們也知道那不是水。
裡頭坐著一個小小的人物,
背對著,像是在等誰,
也像剛剛哭過,只想靜靜坐一會。
只是待著——那樣的靜,
不是脆弱,是一種坦白。
第一眼看到,
心裡想的不是「這本書是關於什麼」,
而是「原來也有人這樣坐著過」。
🩵這一頁寫著:
「你的身體,可能比大腦更早感受到失落。」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狀態。
還沒來得及意識,
身體就已經提前變得沉重了。
沒有戲劇化的情緒鋪陳,
只有一種低調卻真實的告白,
我們不是突然悲傷,
是早已悄悄開始掉進去了,
只是沒人發現。
🩵有一頁,
是一個人站著,頭被整團雲遮住。
「有時你需要留在雲裡霧中。」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
感覺像是被允許停下腳步。
不是所有的不清楚都是錯誤,
不是每段霧都該被撥開。
有時候就是需要在裡面慢慢待一會,
讓眼睛習慣模糊,
再決定要不要往前。
🩵這一頁是筆觸恣意的花,
寫著:「我們七生八長。」
看起來像句無關緊要的話,
卻讓人覺得被揪住的感覺。
我們的悲傷不是一場,
而是一整個系列。
它像藤蔓,纏住、爬過,
然後在某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悄悄長出一片葉子。
你以為自己快走出來了,
它卻又從別處冒出來。
🩵這一頁,我笑了,
一隻手,把一個方塊放進圓形的洞裡
「為什麼不能如我所願,
教這一方,入那一圓?」
很簡單,是。
那不是問題,那是無解。
有些事真的無法如心所願,
不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是因為世界就是不圓的。
這句話讀來很輕,
但像是在喉嚨底打了個結。
🩵這一頁:「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畫面上是一塊橡皮擦,
邊緣已經有些磨損,
像是經歷過許多次擦拭的痕跡。
這不是要我們把過去擦掉,
而是給自己一點自由度,
容許自己在某些時刻放下所謂的「標準」。
不是每一天都需要有所進展,
有些日子只是存在,就已經足夠偉大。
那些被擦掉的不是故事,
而是我們對自己過於嚴苛的期待。
🩵這一頁深得我心。
畫面裡那個人坐在兩個圓交疊的地方。
「我覺得我可以/我覺得我不行」,
畫面裡那個人坐在兩個圓交疊的地方。
看起來好像我們每一個人,
不是完全好,也不是完全壞,
就是這樣卡在中間,
一邊想哭一邊還是去上班、社交和活著。
但是,沒人發現我們得花多少力氣,
維持「還行」、「還好」的樣子。
🩵有一頁,
「記住,每個人傷痛的步調都不一樣。」
有些痛像高的,有些像低的,
有些幾乎沒開花,就被生活掐住了。
這一頁的花,開得不整齊,
也不急於齊步綻放,
就像每個人的悲傷都有自己的步調和時區。
不是落後,也不是太快,
而是「不同」本身,就該被允許。
這句話說得太安靜,
卻正好足夠,把節奏留在原地。
🩵這一頁,
一個人靠著一顆寫著「心痛」的方塊坐著。
不是戰勝,而是靠著休息。
「心痛」沒變小,
但學會了怎麼靠著它不倒。
療癒有時不是痊癒,
而是學會與疼痛共存,
不是戰勝,而是靠著休息。
找到一種新姿勢,
讓自己能夠在不完美中待著。
這本書是這樣子的,
像是有個人替我把那些難以言說的片段,
整理好放在一旁,不催促,也不打擾。
就算我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
就算我還停留在昨天,也可以。
那種被理解的感覺,很深,很好。
它沒有企圖成為一盞明燈,
也沒有非得當你的什麼路標。
這本書只是坐在旁邊,陪我們一段路。
有時翻一頁,有時幾頁。
那些慢下來的時候,
不是空白,也不是逃避,
而是日子靜靜流過的樣子。
就像這本書的書名:
「會好起來的,就算慢一點也沒關係。」
不是因為我們應該變得更好,
而是因為我們已經努力存在。
即使還沒抵達光亮,
也知道自己正在路上。
《會好起來的,就算慢一點也沒關係》
作者|亞歷珊卓拉.歐拉諾(Alessandra Olanow)
譯者|林師祺
出版|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