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新聞訊息高度仰賴網路傳播,資訊真偽難辨。比如以川普或習近平這類具備高度爭議性的政治人物,媒體報導常呈現「拉黑」或「洗白」兩極化現象。
其實面對其他重大新聞事件,這種兩極現象都不難看到。處於這樣的資訊環境,閱聽人應該如何應對,才能接近真實?以下是幾項實用原則與建議。 一、採取多源對照,避免單一視角首先,應從更多管道加以驗證:不能只依賴單一媒體或社群平台;應從主流媒體、獨立新聞機構、學術期刊等多個來源交叉查證,看是否出現一致的核心事實。
其次,是引入國際觀點:多多參考不同國家的媒體報導,能幫助你從更廣的視野理解事件的全貌,避免陷入本土敘事的偏狹。
二、嚴謹評估新聞來源的可信度
了解媒體立場非常必要,因為,在一個民主自由社會,新聞自由被憲法保障。而每個媒體,其實都有其背景與立場,認清這些特性,有助於判斷其報導角度。例如,某些媒體親中或反中,就可能對習近平或川普的報導產生偏差。
善用事實查核工具也可以對於信息真假快速判斷。國外讀者可參考:FactCheck.org、Snopes等第三方機構,都能對網路流傳訊息進行快速查核。
台灣也有不少事實查核工具和平台,致力於打擊虛假訊息並提升數位素養。以下是幾個主要的查核工具: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多種查核工具,包括地圖定位、圖片反搜、資料比對等,幫助民眾自行驗證資訊的真實性。
CoFacts 真的假的 - 這是一個開放社群平台,使用者可以提交訊息,讓志願者進行查核並提供回應。
MyGoPen 這個平台專門查核網路上的流言,並提供詳細的分析與解釋。
趨勢科技防詐達人- 主要針對詐騙訊息進行查核,幫助使用者辨識網路詐騙手法。
蘭姆酒吐司- 這是一個以輕鬆幽默方式進行事實查核的平台,適合快速了解網路謠言的真偽。
Line Fact Checker-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使用者可以直接傳送訊息進行查核。這些工具能幫助我們快速辨識網路上的資訊是否可靠,避免被假消息誤導。 三、辨識假新聞的特徵
假新聞多半會有誇張的標題,過度聳動的標題往往是為了吸引點擊,內容未必有實質依據。審視內容品質也能略窺一二,比如語句是否通順?有無錯字或邏輯混亂?這些都是評估真偽的線索。
反查圖片真偽,也有佐證功能:比如使用Google反向圖片搜尋等工具,都能確認圖像是否移花接木或與原始事件無關。 四、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
資訊爆炸時代,最關鍵的能力不是記憶資訊,而是判斷資訊。培養批判性思考,就是學會在面對任何訊息時,不輕信、不盲從。質疑與查證要並行進行:看到一則新聞或網路貼文時,先問自己「他為什麼這麼說?證據在哪裡?」接著主動查找原始出處、官方資料或權威媒體的報導。
掌握議題背景也至關重要。不了解政治、歷史、國際關係的人,往往容易被簡化或斷章取義的說法誤導。持續關心你在意的議題,建立基本知識架構,才能看穿表象,識破有問題的說法。
五、謹慎使用社群媒體信息
社群平台是資訊傳播的快車道,也是錯假訊息的溫床。要避免被利用或誤導,務必!養!成!「停一下再傳」的習慣。當你看到令人震驚、使人激動或看似「太巧」的訊息時,不急著轉發,先確認消息來源是否可靠、內容是否有佐證。
同時,主動選擇追蹤可信帳號也很重要。把注意力放在專業記者、研究者、官方機構等帳號上,可以降低誤信假訊息的風險,建立穩定的資訊攝取管道。
六、搭配科技工具輔助判讀
面對真假難辨的資訊,善用科技工具是有效的自保方式。像 NewsGuard、Ground News 這類瀏覽器插件,也可以幫助你快速了解網站的信譽與立場偏向,讓你更有意識地選擇閱讀來源。
此外,AI 判讀工具也開始進入實用階段,能幫助分析新聞內容或判斷可疑資訊。但別完全依賴 AI,因為,AI 是輔助工具,而不是判官。使用時仍需搭配自己的判斷與查證,避免養成懶於思考的習慣。
針對川普報導的特別建議
川普作為話題性極高的政治人物,不同立場媒體對他的報導往往出現強烈對比。對於認真的文友,建議可以:
刻意平衡資訊來源:同時參考保守派(如Fox News)、自由派(如CNN)與國際媒體(如BBC、Reuters)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有助於突破同溫層。
閱讀專業評論:學者、政策分析師、專欄作家的深度評論能提供比新聞快訊更全面的理解。
若你熟悉台灣的主權議題、中共對台灣媒體的介入與影響、國家認同教育等領域,這些視角都可以幫助我們更敏銳地察覺報導中的政治意圖與敘事偏誤。
在資訊混雜的網路環境中,追求真實是一種主動的修養。唯有持續保持懷疑、查證與平衡的思維,才能在「拉黑」與「洗白」之間,看見事件本質。
廖修平版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