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的言論市場日益數位化,自媒體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以政論節目最為顯著。再因社會對立愈趨激烈,各種煽惑性與惡意誤導的言論也層出不窮。面對琳瑯滿目的政論頻道,閱聽人該如何智慧地選擇值得信賴、且具啟發性的節目,已成為現代公民無可迴避的課題。
固然,節目之選擇可以完全依據個人的偏好,但為避免自陷盲從與偏執,不宜單憑情感認同或話語風格,立即投入其網羅;反倒應該立足於理性,進行價值的辨識。以下從五項問題出發,試著提供一份建議,幫助大家作更智慧的選擇。
核心價值是否以公共利益為導向?政論節目的根本使命,在於透過評論政治以彰顯真理、正義與公共福祉,而不是替特定階層或黨派利益代言。閱聽人應觀察該節目是否秉持誠實、尊重、多元包容的態度;是否努力呈現事實,而非沉溺於情緒煽動與立場攻擊。正如甘地所言:「真理即是上帝。」——選擇節目亦當如此,應重其是否立足於正直之道。
內容深度是否具備邏輯與資料支撐?
優質的政論節目應具備明確的主題與條理分明的論述,並以充分資料支持其觀點。閱聽人可深入觀察主持人或評論者是否有理有據、能否舉例論證,深入分析時局?而非僅止於空洞主觀評論或過度簡化複雜的議題。若節目僅流於譏諷對立、複誦流行語,其啟發性與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技術品質是否維持基本製作水準?
雖說內容為王,但技術層面的品質亦不容忽視。畫面穩定、音質清晰、剪輯合宜的節目,反映出製作團隊的專業態度與對閱聽人的基本尊重。反之,若節目製作粗糙雜亂,常干擾理解,或顯示出敷衍與草率的態度,也難以贏得信任。
傳播策略是否營造理性對話空間?
在社群媒體主導輿論的時代,政論節目若僅迎合情緒、鞏固同溫層,將加劇社會極化。值得推薦的節目應致力於拉開情緒張力,創造對話空間,而非鼓動仇恨與對立。閱聽人可觀察其是否鼓勵批判思考、容納異見、促進理性辯論,而非僅為某單一立場背書。
經營模式是否維持自主性與誠信?
節目的經營模式與財務來源,往往深度影響其言論自由與內容方向。閱聽人宜思考:節目是否公開其資金結構?是否受限於特定贊助或廣告壓力?若節目過度依賴點閱與話題操作來換取流量,其言論的中立性與誠信度便值得質疑。
作為一位普通閱聽人,縱然不是專業評論者,仍可本於智慧與信念,作出明智的選擇。畢竟,政論節目的選擇,不僅關乎新資訊的吸收,更形塑我們的思想方式,影響參與社會的姿態。誠如《腓立比書》所勉勵的:「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願我們在這衆聲喧嘩的時代,常存理性分辨之心,棄絶偏激、惡意、聳動,選擇那些能建造人心、促進公共理性的自媒體政論節目。

廖修平版畫(李建崑攝影)

廖修平版畫作品(網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