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的起點與差異性
▋30歲以下的資產與生產力配置策略
我們在20多歲乃至30多歲的生涯早期,可塑造性是最強的。相對於已經慢慢走入衰退期的職場前輩,因為必然的體力衰退和世代交替,我們會成為職場的主力,也可能迎來職涯上升和爆發期。
現在的世代,純粹仰賴年資晉升、不講究能力差異的商社和公司,幾乎都已式微。除了公部門和少數大企業外,年功序列制已很罕見。
金融資產之外,我們應該投資在核心能力,或市場有需求的交集點。透過轉職、投資自我能力、利用閒暇時間再學習、研究興趣、增廣見識,不斷拉高專業技能與職場能力。
固定收入的提升,不管是能服務更多客戶,或是在學習能力的頂峰達到階段性目標,累積管理與實績,都比絕大多數金融資產更快速、務實,且不可逆。
職級與專業能力的提升,能直接墊高我們至退休為止的現金淨流入高度。隨能力成長,薪資與市場報酬往往會直接提高。當搭配有效的複利累積策略時,我們能像倒吃甘蔗般,用餘裕換取空閒。
人生的五個桶子與複利起點
根據研究,東北亞人力資本高峰通常落在35歲左右。我們在此前對自我成長的每一分投資,都是可能產生指數型複利效果的,終其一生針對自我的投資都是最划算的。
在《執行長日記》中,作者史蒂文.巴列特提到,人生就像五個桶子,應該同時累積來推動人生的骨牌:
你知道什麼(知識)
你能做什麼(技能)
你認識誰(人脈)
你擁有什麼(資源)
外界對你的看法(聲望)
在生涯早期,我們極可能因找到或轉換到前景良好的領域,創業拚搏,利用專業知識完成成就,再轉換成人脈與名聲,構成良性循環,甚至改變命運與生涯高度。
複利資產配置與長期價值
基於所有權的複利資產,主要包含創業、股權與普通股。森岡毅認為,一般人較容易理解的是普通股票,或全市場型 ETF,如 0050 或 006208。
台灣大盤指數長期報酬約落在 7–9%,美國約 9–11%。可使用網路上的「0050 複利計算器」,試算過去 20 年的報酬,理解複利效果。
這些資產的累積使用到複利、結構或人力槓桿,是一種報酬指數遞增的正和遊戲。根據《做自己的人生財務長》,如果變現時間夠長,情緒與性格允許,可以配置更高比例的股票資產,因其風險溢酬與長期正報酬最大。
債券屬於單利產品,黃金屬保值品,皆不具複利報酬性。當處於人力資本與風險耐受力高峰時,應儘量配置複利資產並長期持有。
以 2006 年至 2025 年為例,若以本金 50 萬、每月投入 3 萬至 0050,總投入約 770 萬,最終資產可能落在 2200–3000 萬之間。這已能換取士林、天母一帶的舊公寓。
這樣的累積過程需考慮收入與現金流性質,但在多數情況下,這是可複製且簡單的策略。
適當保險的思維
三十多歲以前,我們會成為保險公司積極開發的對象。然而保險的目的應是轉嫁風險,而非獲利工具。
避免購買年金險、儲蓄險,或因恐懼而買過高額保單。應保基本必需險,如職業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等,是必要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消費與投資習慣
在資產配置中,應避免不當負債,尤其是消費性負債。我們需掌控消費欲望,不舉債消費,不與同齡人攀比。
消費終究只是消費,並非地位或影響力。能存的錢,始終比炫耀來得有意義,改變財務結構是重要的起點。
金融機構主推的產品未必對消費者有利。廣告費高、佣金高的商品如主動型基金、複雜金融商品,並不適合大眾。
只買自己能理解的,只做自己能掌握的決策,是避免資本損失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