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凡一體-生命共同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佛凡一體,生命共同體(象山慶25.3.27)

    世間的哲學,已進化為:從「你我他」到「我們」:同類感、同溫層、同體性、同理心;在團體中只有「我們」,而無「你我他」。不是憐憫、建議、比較、說教,而是感受、理解、傾聽、接納;拋開「自我」的視角,深入「他人」的內心,同情共感;若以「我」為主,或有自信;而以「我們」為名,則有親切--改用「複數」的立場,建立「關係」的存在:人生的一切體驗與記憶,都來自於「我們」,即所謂「自家人」的同體感。萬物有靈→雙向的意識。最早的「觀念」始於同類感,是神經系統中未分化的感應與儲存(信息)之功能。《易.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道教「一炁化三清」,基督教「三位一體」,印度教「三相神」,佛教亦有「三身」佛,或「三尊一體」的佛像:橫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縱三世佛(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及華嚴三聖、娑婆三聖、兜率三聖……。佛法僧[1]、法報化、心佛眾生名號/光明/智慧[2];這法數的三,本無分別,但眾生煩惱障心,故有彼此,曇鸞大師云:「非光礙也,礙屬眾生。

父:阿彌陀佛(如來)

子:真如佛性(眾生)

靈:六字名號—名即體,本願光明(彌陀)—光為用

    上上法→下下機,豈只天壤之別,其距離幾乎是無限,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但如此難思難及的距離,卻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到了(如屈伸臂頃……)[3],一心專念是凡夫的心力乘佛本願力,佛凡一體,本無分別,但眾生之煩惱障心,故有隔礙。[4]。俗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線段)?若是以摺疊空間,穿越蟲洞[5],兩點就在本位上重合。稱名念佛的當下,生佛感應而無間隙,或可說「佛沒來,人沒去」,直接在淨土相聚,佛是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6],人乃不斷煩惱得涅槃分[7]。

阿彌陀佛以「六字洪名」呼喚眾生(本具)的佛性(如來藏),我輩以「稱念佛名」回應彌陀(圓滿)的佛智,如母雞抱蛋,小雞孵化,於是啐啄同時,破殼而出。此乃生佛自性(本來清淨)相同,法爾如是而相應成就,既自然又玄妙。



[1]釋戒定印光大師極為反對會集本 】:夏氏會集本(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其五段)中,膽大妄為地將三位一體的佛、法、僧砍斷為︰“不信諸佛經法……”,僧寶不住持了。這種行為是“鬥亂僧眾”

[2] 關其禎:〈名號、光明、法身是阿彌陀佛的「三位一體」〉

[3]<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75>: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於一切處,所以,雖然有十萬億佛土的距離,……往生時也是屈伸臂頃,或是一彈指頃、一眨眼間就到了。……心念一動立刻就到了。……用心念佛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就與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是不離本座而到我們這裡接引眾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發願,具備淨土資糧,距離一點也不遠。

[4]六道眾生是煩惱成就(貪、瞋、癡、慢、疑、見六種根本),妨礙眾生信受彌陀悲救。諸佛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欲令眾生信入!

[5]「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句話是錯誤的,……把紙摺疊起來,兩個點就重合了,距離無限近。空間沒摺疊,沒蟲洞,飛行器就不可能飛出銀河系。

[6] 《維摩詰經》: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法集經》: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問「云何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答「是解脫門,即觀行之修養;顯觀照普現世間,而無須趨往、即能得見之功德力。」菩薩之四種莊嚴:1.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供養化生;2.一念一時,遍至佛會,利益群生;3.一切世界,讚歎諸佛;4.無三寶處示法。

[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2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現在的人對「合一」這個詞並不感到陌生,但對合一的概念卻很模糊。 這次我們將探討合一的真正含義。 每個靈魂的所有面向都是源頭(精神)的一部分。統一(一體)性是精神的真理,愛無法被分割,而意識在不同程度的覺醒和經驗層次上是相連的。 每個人只能從自己當前的覺醒水平來感知世界,而這水平是無
Thumbnail
現在的人對「合一」這個詞並不感到陌生,但對合一的概念卻很模糊。 這次我們將探討合一的真正含義。 每個靈魂的所有面向都是源頭(精神)的一部分。統一(一體)性是精神的真理,愛無法被分割,而意識在不同程度的覺醒和經驗層次上是相連的。 每個人只能從自己當前的覺醒水平來感知世界,而這水平是無
Thumbnail
人的生存,人的擁有,實在要感謝大地...
Thumbnail
人的生存,人的擁有,實在要感謝大地...
Thumbnail
我相信一旦我們的意圖是神聖且無私的,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心態去共創,那麼這群人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會被上天及所有人好好照顧的,一定也會在過程中獲得豐盛的愛及滿足所需,足以滋養彼此的生命,並得到成長及提升,也會明白,即使有生之年看不到大同世界實現,但已經在為未來世代開這條路,那麼便會無憾此身了!
Thumbnail
我相信一旦我們的意圖是神聖且無私的,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心態去共創,那麼這群人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會被上天及所有人好好照顧的,一定也會在過程中獲得豐盛的愛及滿足所需,足以滋養彼此的生命,並得到成長及提升,也會明白,即使有生之年看不到大同世界實現,但已經在為未來世代開這條路,那麼便會無憾此身了!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