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下午三點半,窗外陽光刺眼,辦公室裡卻有種讓人想拉窗簾的陰鬱。不是空調壞了,也不是今天咖啡機煮出的咖啡特別難喝,而是剛剛考績成績公布了。

Photo from synergita.com
我環顧四周,發現每個人都活得像場默劇:有人端著半杯咖啡看著窗外,神情凝重得像是失戀了;有人假裝很忙,其實滑鼠早已經偷偷摸摸地切到了 PTT;更有人笑得特別燦爛,像剛撿了五十塊錢,這種人一般過不了五分鐘就會被四周無聲而熱烈的目光徹底封殺。
輪到我自己,收到一封簡潔有力的郵件:「今年辛苦,明年再努力。」我盯著螢幕上的字,心裡突然升起一種哲學般的困惑:我是真的累了,還是只是厭倦了這種「穩定」?
考績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就像是主管手裡的一面鏡子,從來不反映你的努力,只反映他的心情。有人拿了「優等」卻立刻想辭職,有人拿了「良好」卻連續半年工作沒有進展。你以為考績關乎你的能力,事實上,它更關乎你的環境。
我曾經笑過一個朋友,他考績總是平平,薪水也沒怎麼漲,卻從不抱怨。他淡淡地說:「我喜歡身邊這群人。」我當時還以為他在感情用事,直到自己也經歷過三次換主管、五次換職責,才明白有些選擇,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你討厭的從來不是工作,而是和你一起工作的人。」
身邊一個同事最近總說想等到年中再看看要不要跳槽,我問他為什麼不現在就決定,他回答:「再撐撐看。」這句話我聽得太多,像戀愛裡的「再試試看」,通常都是故事快結束的前兆。人生許多時候,我們根本不是在做選擇,而是在等待一個足夠體面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猶豫。
當然,也不是說考績後每個人都該馬上換工作。畢竟這個世界上,有人待在一家公司十年,跟產品吵架、跟業務談判,最後也養出一套房子。留下或離開,都不缺理由,缺的是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我們都該問問自己:「我還學得到什麼嗎?我被低估了嗎?眼前這個天花板,到底是我能力的終點,還是環境的界限?」
有些組織待久了會缺氧,你熟悉到像辦公室角落裡那張沒人看的逃生圖,平日裡無人問津,一旦出事總有人指著你:「你最懂,交給你最快。」然後你發現自己早就失去了拒絕的權利。
「最危險的讚美,就是『你最拿手』,因為它意味著『以後還是你來做』。」
每次考績都跳槽的人,恐怕一年得跳兩次。但如果你努力了再久,始終看不到進步,問題不是你的努力,而是這個地方本來就不值得。
辦公室裡空調依舊在嗡嗡作響,Teams的訊息不停閃爍,而我的內心卻異常寧靜。這次考績或許沒問題,但我已經不再想在這個框架裡繼續耗下去。
如果你年年都在猶豫,那你遲早會走。只希望那一天來臨時,你不是倉皇逃離,而是從容出發。考績之後,你還在猶豫什麼?或許,是時候悄悄地打開那個叫「履歷」的文件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