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4星是客氣,外國人3星是喜歡?一顆星的世界誤會大了!
大家是不是都有過這種經驗:
旅遊時精挑細選一間米其林推薦、Google滿滿4.8星的神級餐廳,結果一口吃下去……嗯?這不就是我家巷口那家麵攤再加一點香菜的味道嗎?

文化差異:一樣是星星,腦袋卻裝著不同意思
台灣人、日本人給星星,跟說「謝謝」一樣自然,嘴角一笑、手機一滑,五星就飛出去。
你只要不要對我吼、沒有拖太久送餐,服務態度有在呼吸,那基本就是4星起跳。
畢竟我們從小教育就是:
「做人要給人留點面子、出門在外別太苛刻、啊~你這麼辛苦還不給個好評嗎?」
但你看看歐美人怎麼做——
他們點完一杯咖啡,說:「Not bad.」 然後只給3顆星。
蛤?不是說「還不錯」嗎?怎麼只給3星?
他們的3星就是真的「普通還行」,4星是「有點驚艷」,5星?那是會讓他們好吃到靈魂出竅、想抱著老闆痛哭的程度!是人生的全新體驗!
不過當評分進化成一場行銷遊戲~~
現在的星星……嗯,我想大家都知道多少有點「黑星」了。
你是不是曾經看過:
- 「打卡送小菜 🍤」
- 「給5星就送折價券 🧧」
- 「Google評論換甜點 🍰」
這不就是五星詐欺集團嘛!
用甜點換靈魂,用優惠綁嘴巴,讓你原本想給3星的猶豫瞬間變成笑著按下5星。
亞洲人這一招最管用,我們本來就不忍心拒絕人,給人點面子是基本禮貌。
結果一堆餐廳的評分被有意地越洗越高,雖然這是一場願打願挨的戲碼,但下一位來店內的客人就不是來跟店家上演實境秀的了....

評價水軍:你出錢,我出星
當然,還有一種更激進的星星生產線:
網軍水軍評價團隊。
「你需要100則五星評論?我們這邊有!」
「要灌爆競爭對手的一星負評?小菜一碟!」
這年頭,只要你錢夠多,星星就跟雨一樣灑下來。
什麼誠信、真實體驗?早被淹沒在評論大海中。
虛實混和的情況下~大陸年輕人的「報復性擠爆3.5星餐廳」現象
就在大家被「星星騙局」搞到心累之際,中國年輕人開啟了新的星星解讀宇宙觀。
年輕人們一起說:
「別再看4.9星的店了,那都是假象!去的都是傻子~」
「我們要去3.5星餐廳,那才是真實的世界!而且還物超所值 」
沒錯,這群消費者開始學會從不同的觀點來反向操作,專挑評分偏低的店去吃。
因為他們發現:
- 高分店有可能是送菜換來的評分;
- 真正不靠套路的店反而沒有被灌水,反而是真材實料。
所以,現在某些低調3.5星小店天天排隊、爆滿,連店家都說:「我到底做了什麼,突然這麼紅?」
小星星結語:星星不是宇宙真理,只是參考用
現在看到星星,你該做的是:
✔ 看評論內容,而不是只看星數
✔ 注意評論時間與真實照片
✔ 用你的舌頭做主,不要被星星綁架
✔ 吃完不爽就誠實給3星!別怕丟人!
畢竟——
你以為你留下的是讚美的5星, 在別人眼裡可能是浮誇的謊言!
最後一句話:星星是浮雲,誠信才是真正的光
走到這裡,或許你會發現——
在這個 AI萬物皆可生成、連評論都能自動寫好的時代,
人類最終相信的,不是演算法,不是星星, 而是那個「你覺得他不會騙你」的人。
未來不會再是「流量為王」的時代,
因為網紅與KOL的推薦,如果只剩下錢味而沒有真誠,
那也只是另一種「五星假象」。
真正有影響力的,不是一次性的置入,而是長期累積的信任與品格。
所以無論你是店家還是創作者,
與其砸錢買星星,不如慢慢贏得人心。
讓大家說出:「這間真的不錯!」
而不是:「啊這又是業配文吧~」🙄
星星會掉,信任不會。
未來的世界,唯有誠信,才是真正不會過期的五星價值。